吳子兵法-治兵第三篇

卷上治兵篇

吳子兵法-治兵第三篇

原文:

1-武侯問曰:「進兵之道何先?」
起對曰:「先明四輕、二重、一信。」
曰:「何謂也?」
對曰:「使地輕馬,馬輕車,車輕人,人輕戰。明知陰陽,則地輕馬。芻秣以時,則馬輕車。膏鐧有餘,則車輕人。鋒銳甲堅,則人輕戰。進有重賞,退有重刑。行之以信。令制遠,此勝之主也。」

【AI解讀】這段對話中,武侯詢問如何在出兵時應先考慮什麼,吳起回答提到了幾個關鍵要素:四輕、二重、一信。 這些要素是他對軍隊管理和戰術應用的基本理念。 下面是對吳起回答的詳細解釋:

武侯問曰:「進兵之道何先?」 – 武侯問道:「在進兵的過程中首先應考慮什麼?」【武侯的問題是關於在實施軍事行動前應優先考慮的戰略或原則。】
起對曰:「先明四輕、二重、一信。」 – 吳起回答說:「首先要明確四『輕』、二『重』、一『信』。 」【吳起提出了一個組合的原則,包括了輕視、重視和信任三個方面,這是他認為進行軍事行動前應首先理解和應用的基本策略。】
對曰:使地輕馬,馬輕車,車輕人,人輕戰。 – 他解釋說:使地形對馬匹的影響最小化,馬匹對戰車的影響最小化,戰車對士兵的影響最小化,士兵對戰鬥的擔憂最小化。【這一部分的「輕」是指減輕每個層級對下一層級的負擔或壓力,從地形到馬匹、到戰車、到人員,每一步都盡量減輕前一項對后一項的不利影響。】
明知陰陽,則地輕馬。 芻秣以時,則馬輕車。 膏鐧有餘,則車輕人。 鋒銳甲堅,則人輕戰。 – 透徹瞭解自然環境和條件,則能使馬匹最適應地形。 按時供應飼料,則能使馬匹狀態最佳以減輕戰車負擔。 確保戰車充足的潤滑和維護,則能減輕士兵的壓力。 保持武器鋒利和盔甲堅固,則士兵可以輕鬆面對戰鬥。【這些措施都是為了確保每個環節都能在最佳狀態下運作,從而使整個軍隊能高效、有效地行動。】
進有重賞,退有重刑。 行之以信。 – 對於前進有重大的獎勵,對於撤退有嚴厲的懲罰。 並且一切行動都要建立在信任之上。【這是吳起提到的「二重一信」,意味著激勵和約束並用,以及確保指令的可靠性和信任度是軍隊管理的關鍵。】
令制遠,此勝之主也。– 命令能遠達,這是取得勝利的關鍵。【指揮官的命令和決策必須能夠有效地傳達到每一個層級,確保整個軍隊能統一行動,這是實現最終勝利的重要因素。】


原文:

2-武侯問曰:「兵何以為勝?」
起對曰:「以治為勝。」
又問曰:「不在眾寡?」
對曰:「若法令不明,賞罰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進,雖有百萬,何益於用。所謂治者,居則有禮,動則有威,進不可當,退不可追,前卻有節,左右應麾,雖絕成陳,雖散成行。與之安,與之危,其眾可合而不可離,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當,名曰父子之兵。」

【AI解讀】這段對話中,武侯繼續探詢關於軍隊如何取得勝利的問題,吳起以他的軍事理論來回答,強調了「治」的重要性。 以下是對這段對話的詳細解釋:

武侯問曰:「兵何以為勝?」 – 武侯問道:「軍隊是依靠什麼來取得勝利的?」【武侯在詢問軍隊成功的關鍵因素,即在戰鬥中取勝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起對曰:「以治為勝。」 – 吳起回答說:「通過治理來取得勝利。」【吳起強調了軍隊內部的管理和紀律是取得勝利的關鍵,即“治”代表了內部秩序和效率。】
又問曰:「不在眾寡?」 – 武侯又問:「這與兵力的多少無關嗎?」【武侯詢問是否兵力的數量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因素。】
對曰:「若法令不明,賞罰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進,雖有百萬,何益於用。 – 吳起回答說:「如果法令不明確,獎懲不公,軍號吹響時不停止,戰鼓敲響時不前進,即使擁有一百萬士兵,又有何用呢?」【吳起指出,即使人數眾多,如果沒有良好的管理和紀律,這些兵力也無法有效利用。】
所謂治者,居則有禮,動則有威,進不可當,退不可追,前卻有節,左右應麾,雖絕成陳,雖散成行。 – 所謂的治理,是指駐紮時有禮儀,行動時有威嚴,前進時無人能擋,撤退時無人能追,前進有序,左右相應,即使是在斷絕的陣型中,也能迅速恢復隊形。【吳起描述了理想的軍隊狀態,無論是進攻還是撤退都能保持高度的組織和效率。】
與之安,與之危,其眾可合而不可離,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當,名曰父子之兵。 – 無論是在安全還是危險的情況下,其軍隊能夠保持團結而不分離,能夠被有效利用而不會過度疲勞,無論投向何處,天下無人能擋,這樣的軍隊稱為父子之兵。【吳起總結道,一個高度團結、紀律嚴明的軍隊,能夠在任何情況下維持戰鬥力和凝聚力,如同父子一樣親密無間,是無敵於天下的力量。】


原文:

3-吳子曰:「凡行軍之道,無犯進止之節,無失飲食之適,無絕人馬之力。此三者,所以任其上令。任其上令,則治之所由生也。若進止不度,飲食不適,馬疲人倦而不解舍,所以不任其上令。上令既廢,以居則亂,以戰則敗。」

【AI解讀】這段話中,吳起詳細闡述了軍隊行動中的三個關鍵原則,並討論了這些原則與軍隊指揮和紀律之間的關係。 以下是對這段話的詳細解釋:

凡行軍之道,無犯進止之節,無失飲食之適,無絕人馬之力。 – 在行軍的過程中,必須注意適當的行進和停止的節奏,確保供應充足的食物和飲水,避免讓士兵和馬匹過度疲勞。【吳起強調,正確管理軍隊行動的節奏、確保充分的食物和水資源、以及維持人員和馬匹的體力是行軍成功的關鍵要素。】
此三者,所以任其上令。 任其上令,則治之所由生也。 – 這三項原則的遵守是軍隊能夠服從上級命令的基礎。 只有當這些基本需要得到滿足時,軍隊的組織和管理才可能順利進行。【遵守這些基本的行軍原則能夠保證士兵對上級指揮官的信任和服從,從而維持軍隊的秩序和效率。】
若進止不度,飲食不適,馬疲人倦而不解舍,所以不任其上令。 – 如果行進和停止沒有適當控制,食物和飲水供應不充足,使得馬匹和士兵都過度疲勞而沒有得到適當休息,士兵將不會信任或服從上級的命令。【這說明了軍隊管理不當將直接影響士兵的士氣和對上級的服從,從而可能導致指揮系統的失效。】
上令既廢,以居則亂,以戰則敗。 – 一旦上級的命令被忽視,那麼在駐紮時將出現混亂,在戰鬥時將面臨失敗。【吳起總結說,上級指揮的有效性是軍隊能否維持秩序和在戰場上取勝的關鍵。 如果士兵不再服從命令,整個軍隊將無法有效操作,無論是在常規駐紮還是戰鬥中都將失敗。】


原文:

4-吳子曰:「凡兵戰之場,立屍之地。必死則生,幸生則死。其善將者,如坐漏船之中,伏燒屋之下,使智者不及謀,勇者不及怒,受敵可也。故曰:用兵之害,猶豫最大;三軍之災,生於狐疑。」

【AI解讀】這段話中,吳起深入闡述了戰爭的嚴峻現實和將領在戰場上所面臨的極端壓力。 他強調了決斷的重要性和猶豫所帶來的危險。 以下是對這段話的詳細解釋:

凡兵戰之場,立屍之地。 必死則生,幸生則死。 – 戰場是士兵們倒下的地方。 在那裡,抱著必死的決心往往能夠求生,而抱有僥倖心理希望生存的人反而更可能死亡。【這句話表達了一個戰爭中的悖論:那些準備好犧牲的士兵在心理上更為堅定,這種堅定往往能讓他們在危機中存活下來,而那些寄希望於幸運的士兵往往在恐懼和猶豫中喪失生機。】
其善將者,如坐漏船之中,伏燒屋之下,使智者不及謀,勇者不及怒,受敵可也。 – 一個優秀的將領,就像是坐在漏水的船上或躺在燃燒的房屋下,這種情況下,即使是智者也來不及謀劃,勇者也來不及發怒,只能接受敵人的挑戰。【這描述了一個善於指揮的將領應如何在極端的壓力和危險中保持冷靜和果斷,即使在幾乎無法控制的情況下也能應對挑戰。】
故曰:用兵之害,猶豫最大;三軍之災,生於狐疑。 – 因此說:在用兵中,猶豫是最大的弊病;軍隊之中的災難,往往源於疑慮。【吳起總結了戰爭指揮中的一個核心原則:猶豫和不決是導致失敗的主要原因。 一個猶豫不決的指揮官會削弱軍隊的士氣,導致戰鬥力的下降和戰略機會的喪失。】


原文:

5-吳子曰:「夫人當死其所不能,敗其所不便。故用兵之法,教戒為先。一人學戰,教成十人。十人學戰,教成百人。百人學戰,教成千人。千人學戰,教成萬人。萬人學戰,教成三軍。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圓而方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後之,分而合之,結而解之。每變皆習,乃授其兵。是謂將事。」

【AI解讀】這段話中,吳起深入闡述了軍事訓練的重要性和戰術靈活性的必要性。 他提出了從個體到大集體的訓練擴展模式,以及在戰鬥中利用有利條件和對手的弱點。 以下是對這段話的詳細解釋:

夫人當死其所不能,敗其所不便。 – 應當讓敵人在他們無法應對的情況下喪命,在他們不便的條件下敗北。【這句話強調了在戰鬥中針對敵人的弱點進行攻擊的重要性,意味著利用敵人的不足或不便進行戰術部署。】
故用兵之法,教戒為先。 一人學戰,教成十人。 十人學戰,教成百人。 百人學戰,教成千人。 千人學戰,教成萬人。 萬人學戰,教成三軍。 – 因此,在軍事行動中,教育和警戒是最先考慮的。 一個人學會戰鬥,可以教導十人;十人學會,可以教導百人;如此類推,直到萬人學會,最終整個軍隊都受訓練。【這一部分說明了軍事訓練和知識傳遞的重要性,強調通過有系統的訓練方法可以擴大軍事教育的影響,從而提高整個軍隊的戰鬥力。】
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餓。 圓而方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後之,分而合之,結而解之。 每變皆習,乃授其兵。 是謂將事。 – 利用地理上的接近優勢等待遠方的敵人,以休息的狀態等待勞累的敵人,以飽足的狀態等待饑餓的敵人。 能夠靈活控制陣形的變化,如圓轉為方,由坐變為起,行進中能停下,能夠左右轉換,前進後退,分開與合併,結合與解散。 每一種變化都要熟練掌握,然後才能授予兵器。 這就是將領的責任。【這段話強調了戰術靈活性和適應性的重要性。 吳起提出,一個優秀的將領不僅要訓練士兵的基本戰鬥技能,還要教會他們如何在不同的戰場情景中靈活應對,使得士兵能夠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戰鬥力。】


原文:

6-吳子曰:「教戰之令,短者持矛戟,長者持弓弩,強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給冢養,智者為謀主。鄉里相比,什伍相保。一鼓整兵,二鼓習陳,三鼓趨食,四鼓嚴辨,五鼓就行。聞鼓聲合,然後舉旗。」

【AI解讀】吳起在這段話中描述了軍隊中不同士兵的角色分配以及對軍隊行動的詳細調度。 以下是對這段話的詳細解釋:

教戰之令,短者持矛戟,長者持弓弩,強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給塚養,智者為謀主。 – 在戰鬥訓練中,身材短小的士兵負責持矛和戟,身材高大的士兵負責持弓和弩,力量強壯的士兵負責扛旗幟,勇敢的士兵負責敲擊金鼓,體力較弱的士兵負責供給和後勤,智慧的士兵負責制定戰略和計策。 【這句話表明,吳起對於如何根據士兵的個人特點分配其在軍隊中的角色有著明確的見解。 每個士兵根據其體質、能力和特長被分配到最合適的崗位上。】
鄉里相比,什伍相保。 – 士兵應該與來自同一鄉鎮的其他士兵比較能力,小組內的士兵應相互保護。【這強調了軍隊中的團隊精神和互助,提升士兵之間的凝聚力和效率。】
一鼓整兵,二鼓習陳,三鼓趨食,四鼓嚴辨,五鼓就行。 聞鼓聲合,然後舉旗。 – 第一次敲鼓時整理隊伍,第二次敲鼓時演練陣形,第三次敲鼓時準備進食,第四次敲鼓時進行嚴格檢查,第五次敲鼓時準備出發。 當鼓聲響起時,所有動作要協調一致,隨後才能舉起戰旗。【這一部分描述了軍隊行動的具體程式和調度,顯示了高度組織化和嚴格的戰鬥準備流程。 吳起強調了軍隊行動中的紀律和統一性,確保每一個行動都在正確的時間以正確的方式執行。】


原文:

7-武侯問曰:「三軍進止。豈有道乎?」
起對曰:「無當天竈,無當龍頭。天竈者,大谷之口。龍頭者,大山之端。必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招搖在上,從事於下。將戰之時,審候風所從來。風順致呼而從之,風逆堅陳以待之。」

【AI解讀】在這段對話中,武侯詢問有關軍隊進退的指導原則,吳起給出了基於傳統方位學和戰術布陣的回答。 以下是對這段對話的詳細解釋:

武侯問曰:「三軍進止。 豈有道乎?」 – 武侯問:「軍隊的進退行動,是否有一定的規則或方法?」【武侯的問題針對的是軍隊行動的策略和規則,尋求瞭解是否存在指導這些行動的基本原則。】
起對曰:「無當天灶,無當龍頭。 天灶者,大谷之口。 龍頭者,大山之端。 必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招搖在上,從事於下。 – 吳起回答說:「不要正對著『天灶』和『龍頭』布陣」。 「天灶」是指大谷的入口,「龍頭」是指大山的尖端。 軍隊應該布陣以左為青龍,右為白虎,前為朱雀,後為玄武,指揮官應位於高處,事務處理在下方。【吳起的回答引用了中國古代的宇宙和地理觀念,提出了四象(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來描述理想的軍隊布陣方式,強調了在地形選擇上避免對陣於不利的地點。】
將戰之時,審候風所從來。 風順致呼而從之,風逆堅陣以待之。 – 在準備戰鬥時,要仔細觀察風的方向。 如果風向有利,則可發起進攻;如果風向不利,則應堅守陣地等待。【吳起強調了在作戰前觀察自然條件,特別是風向,來決定戰術動作的重要性。 順風可以增加進攻的力量和效果,逆風則可能削弱己方力量,因此應謹慎行動。】


原文:

8-武侯問曰:「凡畜卒騎,豈有方乎?」
起對曰:「夫馬必安其處所,適其水草,節其飢飽。冬則溫燒,夏則涼廡。刻剔毛鬣,謹落四下。戢其耳目,無令驚駭。習其馳逐,閑其進止。人馬相親,然後可使。車騎之具,鞍、勒、銜、轡,必令完堅。凡馬不傷於末,必傷於始;不傷於飢,必傷於飽。日暮道遠,必數上下。寧勞於人,慎無勞馬。常令有餘,備敵覆我。能明此者,橫行天下。」

【AI解讀】在這段對話中,武侯詢問如何妥善管理和訓練軍馬,吳起提供了詳細的指導原則。 以下是對這段話的詳細解釋:

武侯問曰:「凡養軍馬,豈有方法乎?」 – 武侯問:「關於飼養軍馬是否有特定的方法?」【武侯詢問的是如何有效地管理和維護軍隊中的騎兵和戰馬。】
起對曰:「夫馬必安其處所,適其水草,節其饑飽。 冬則溫燒,夏則涼廡。 刻剔毛鬣,謹落四下。 戢其耳目,無令驚駭。 練其馳逐,閒其進止。 人馬相親,然後可使。 – 吳起回答說:「馬必須安置在適宜的地方,食水和草料要適當,控制其饑飽。 在冬天要給予足夠的溫暖,夏天要提供涼爽的環境。 經常修剪馬的毛髮和鬃毛,注意清潔其蹄。 保護馬的耳朵和眼睛,避免使其受到驚嚇。 訓練馬匹進行快速奔跑,也要訓練其安靜地站立。 馴養人和馬之間的親密關係,之後才能使用它們。」【這一段描述了如何細緻地照顧戰馬,以確保它們的健康和戰鬥力。 包括適宜的生活環境、適當的食物供給、個體護理和情緒管理。】
車騎之具,鞍、勒、銜、轅,必令完堅。 – 關於馬車和騎兵的裝備,如鞍、韁繩、馬嚼和馬勒,必須確保它們堅固可靠。【強調戰馬裝備的質量和維護,以保證在戰鬥中的性能和安全。】
凡馬不傷於末,必傷於始; 不傷於饑,必傷於飽。 日暮道遠,必數上下。 寧勞於人,慎無勞馬。 常令有餘,備敵覆我。 能明此者,橫行天下。 – 通常馬不是因為小事受傷,而是因為開始時的大問題; 不是因為饑餓受傷,而是因為過度飽食。 在傍晚或路途遙遠時,應頻繁讓馬休息。 寧願讓人勞累,也不要過度勞累馬匹。 始終保持資源的充足,為應對敵人的突襲做準備。 能夠理解這些的人,可以橫行天下。【吳起強調了預防措施的重要性,注意在使用戰馬時避免過度消耗其體力,保持充足的資源和警惕,以應對突髮狀況。】

吳子兵法:
圖國第一篇 | 料敵第二篇 | 治兵第三篇 | 論將第四篇 | 應變第五篇 | 勵士第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