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行軍篇

9. 行軍篇

孫子兵法-行軍篇

原文:

  • 孫子曰:凡處軍、相敵,絕山依谷,視生處高,戰隆無登,此處山之軍也。絕水 必遠水﹔客絕水而來,勿迎之于水內,令半濟而擊之,利﹔欲戰者,無附于水而 迎客﹔視生處高,無迎水流,此處水上之軍也。絕斥澤,惟亟去無留﹔若交軍于 斥澤之中,必依水草,而背眾樹,此處斥澤之軍也。平陸處易,而右背高,前死 后生,此處平陸之軍也。凡此四軍之利,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
  • 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丘陵堤防, 必處其陽,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凡地有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遠之,敵 近之﹔吾迎之,敵背之。 軍旁有險阻、潢井、葭葦、林木、翳薈者,必謹覆索之,此伏姦之所也。
  • 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遠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其所居易者,利也。 眾樹動者,來也﹔眾草多障者,疑也﹔鳥起者,伏也﹔獸駭者,覆也﹔塵高而銳 者,車來也﹔卑而廣者,徒來也﹔散而條達者,樵采也﹔少而往來者,營軍也。
  • 辭卑而備者,進也﹔辭強而進驅者,退也﹔輕車先出其側者,陣也﹔無約而請和 者,謀也﹔奔走而陳兵者,期也﹔半進半退者,誘也。 杖而立者,飢也﹔汲而先飲者,渴也﹔見利而不進者,勞也﹔鳥集者,虛也﹔夜 呼者,恐也﹔軍擾者,將不重也﹔旌旗動者,亂也﹔吏怒者,倦也﹔粟馬肉食, 軍無懸缶而不返其舍者,窮寇也﹔諄諄翕翕,徐與人言者,失眾也﹔數賞者,窘 也﹔數罰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眾者,不精之至也﹔來委謝者,欲休息也。兵 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謹察之。
  • 兵非貴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并力、料敵、取人而已。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 擒于人。
  • 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也。故 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 ,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

【AI解讀】其中包含了對戰爭中不同地形和情況下的戰術和策略的深入解釋。以下是對主要內容的詳細解釋:
地形策略:孫子對四種主要地形(山、水、斥澤和平陸)的戰術進行了分析和解釋,教導將軍如何利用這些地形來佈置部隊,以取得戰略優勢。
陽陰原則:孫子強調陽(高處、開放處)和陰(低處、隱藏處)的重要性,教導將軍如何利用這些原則來佈置部隊,保持健康和戰鬥力。
自然因素的考慮:例如雨水、河流等自然因素如何影響戰鬥的進行。孫子教導如何觀察和利用這些因素來取得優勢。
敵人的行為和情感:孫子深入解釋了如何通過觀察敵人的行為和情感來預測他們的計劃和意圖。例如,敵人靜止不動可能是因為他們依賴險要地形;敵人挑釁挑戰可能是想引誘你前進。
部隊的管理和紀律:孫子講解了如何管理和激勵部隊,使其保持紀律和戰鬥力。包括適當的獎勵和懲罰,以及與部隊建立信任和共感。
戰術和策略的多樣性:孫子提出了許多不同的戰術和策略,如陷阱、誘惑、退卻、進攻等,並解釋了如何根據情況適當地運用它們。
謀略和智慧的重要性:孫子強調了謀略和智慧在戰爭中的重要性,並不是光靠人數和武力就能取得勝利。戰爭的勝利來自於對敵人和自己的深入了解,以及適當的策略和戰術的運用。

整體而言,孫子在這一篇中展示了他的戰略眼光和戰術智慧,這些原則和策略不僅適用於古代戰爭,甚至在今天的商業和管理中仍有其價值。


AI 逐句解讀

孫子曰:凡處軍相敵:絕山依谷,視生處高,戰隆無登,此處山之軍也。絕水必遠水,客絕水而來,勿迎于水內,令半濟而擊之利。欲戰者,無附于水而迎客,視生處高,無迎水流,此處水上之軍也。絕斥澤,惟亟去勿留,若交軍于斥澤之中,必依水草,而背眾樹,此處斥澤之軍也。平陸處易,右背高,前死後生,此處平陸之軍也。凡此四軍之利,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

【AI解讀】以下是這段話的逐句解釋:
孫子曰:凡處軍相敵: 孫子說,在部隊相互對峙時:
絕山依谷,視生處高,戰隆無登,此處山之軍也。 若在山地,選擇高處,且避免爬坡陡峭的地方,這種情況適用於山地部隊。
絕水必遠水,客絕水而來,勿迎于水內,令半濟而擊之利。 若在水邊,與敵軍隔水對峙,若敵人過水來攻,不要在水內迎戰,而是等他們過半渡河時發動攻擊。
欲戰者,無附于水而迎客,視生處高,無迎水流,此處水上之軍也。 若希望主動進攻,不要附近水邊迎敵,選擇高地位置,避免迎戰於水流之處,這種情況適用於水上作戰的部隊。
絕斥澤,惟亟去勿留,若交軍于斥澤之中,必依水草,而背眾樹,此處斥澤之軍也。 若在沼澤地,要盡快趕走,不要停留,若在沼澤地中與敵交戰,則依賴水源和草地,避開樹木,這種情況適用於斥澤地作戰的部隊。
平陸處易,右背高,前死後生,此處平陸之軍也。 若在平地,選擇易守難攻的地形,右側有高地作為背景,前方是死地,後方是生路,這種情況適用於平地部隊的位置。
凡此四軍之利,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 這四種戰鬥位置的優勢,正是黃帝成功戰勝四帝的原因。

這段話講述了不同地形環境下的作戰策略,並強調了選擇適當位置以獲取優勢。


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邱陵隄防,必處其陽,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遠之,敵近之;吾迎之,敵背之。軍旁有險阻、潢井、蒹葭、林木、翳薈者,必謹覆索之,此伏姦之所也。

【AI解讀】以下是這段話的逐句解釋:
凡軍好高而惡下, 一般軍隊喜愛高地而不喜愛低處,
貴陽而賤陰, 喜歡陽光而不喜歡陰暗之處,
養生處實, 在養生的地方選擇實地,
軍無百疾, 這樣軍隊就不會有各種疾病,
是謂必勝。 這樣做被稱為必勝的方法。
邱陵隄防, 若是有邱陵、堤防之地,
必處其陽,而右背之, 必須選擇陽光充足的一側,右側背山,
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這是戰術的優勢,也是地形的幫助。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若上方有雨水滂沱而至,欲渡過水域的話,要等待雨水停止。
凡地有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 若地形有絕壁澗谷、天然井、天然囚牢、天然網羅、天然陷坑、天然隙縫,
必亟去之,勿近也; 必須迅速離開,不要靠近,
吾遠之,敵近之; 若我遠離它,敵人就會靠近它,
吾迎之,敵背之。 若我前進迎戰,敵人就會背向它。
軍旁有險阻、潢井、蒹葭、林木、翳薈者, 若軍隊周圍有險阻、淺水井、蒹葭草、樹林、草叢等,
必謹覆索之,此伏姦之所也。 必須小心搜查,因為這可能是敵軍埋伏的地方。

這段話強調了在行軍中選擇適當的地形和位置,以避免不利情況,並注意敵人的可能伏擊。


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遠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其所居易者,利也。眾樹動者,來也。眾草多障者,疑也。鳥起者,伏也。獸駭者,覆也。塵:高而銳者,車來也;卑而廣者,徒來也;散而條違者,樵採也;少而往來者,營軍也。辭卑而益備者,進也。辭強而進驅者,退也。輕車先出其側者,陣也。無約而請和者,謀也。奔走而陳兵者,期也。半進半退者,誘也。仗而立者,飢也。汲而先飲者,渴也。見利而不進者,勞也。鳥集者,虛也。夜呼者,恐也。軍擾者,將不重也。旌旗動者,亂也。吏怒者,倦也。殺馬肉食者,軍無糧也。懸缶不返其舍者,窮寇也。諄諄翕翕,徐與人言者,失眾也。數賞者,窘也。數罰者,困也。先暴而後畏其眾者,不精之至也。來委謝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謹察之。

【AI解讀】以下是這段話的逐句解釋:
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 若敵人靠近而保持安靜,是因為他們依賴地形的險阻。
遠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 若敵人遠處挑戰,意圖引誘我們前進。
其所居易者,利也。 若敵人所處位置較易攻打,表示有利可圖。
眾樹動者,來也。 若周圍的樹木出現動靜,表示有人前來。
眾草多障者,疑也。 若周圍的草叢多且有遮蔽,表示有懷疑情況。
鳥起者,伏也。 若鳥兒突然飛起,表示敵人可能潛伏其中。
獸駭者,覆也。 若動物驚恐奔逃,表示可能有埋伏。
塵:高而銳者,車來也;卑而廣者,徒來也;散而條違者,樵採也;少而往來者,營軍也。 塵土的情況:若高而有銳利之形,可能是敵軍的車隊;若低而散開且擴散,可能是步兵前來;若塵土分散而不規律,可能是在進行伐木採集活動;若少量的塵土反復往來,可能是在設立營地。
辭卑而益備者,進也。 若表情言詞謙卑,卻準備更加嚴密,表示可能有進攻的打算。
辭強而進驅者,退也。 若表情言詞強硬且催促,卻後退,表示可能有撤退的意圖。
輕車先出其側者,陣也。 若輕型車輛先行,走向敵軍的側翼,表示可能是在部署戰陣。
無約而請和者,謀也。 若敵方無事先約定,卻提出和解,可能有謀略在背後。
奔走而陳兵者,期也。 若敵人奔跑著部署軍隊,表示可能已有行動計畫。
半進半退者,誘也。 若敵人半進半退,可能是在引誘我們。
仗而立者,飢也。 若拿著武器卻停止不前,可能是飢餓的徵兆。
汲而先飲者,渴也。 若先行汲水而先喝,可能表示渴望水源。
見利而不進者,勞也。 若看到利益但不前進,可能是因為有隱患。
鳥集者,虛也。 若鳥兒聚集,可能表示該地區沒有人。
夜呼者,恐也。 若夜間傳來叫聲,可能表示恐懼。
軍擾者,將不重也。 若軍隊混亂不安,可能指揮官權威不足。
旌旗動者,亂也。 若旌旗搖動,表示混亂。
吏怒者,倦也。 若軍官憤怒,表示已經疲勞。
殺馬肉食者,軍無糧也。 若殺馬以作食物,可能表示軍隊缺糧食。
懸缶不返其舍者,窮寇也。 若水罐掛起不歸舍,可能表示處於極端困境。
諄諄翕翕,徐與人言者,失眾也。 若語言慎重而緩慢,與人交談的方式,可能會失去士氣。
數賞者,窘也。 若頻繁地賞賜,可能表示窘迫。
數罰者,困也。 若頻繁地懲罰,可能表示困難。
先暴而後畏其眾者,不精之至也。 若一開始威脅強硬,後來卻對敵人眾多感到畏懼,表示軍隊不精進。
來委謝者,欲休息也。 若來者表現謙卑,可能是想尋求休息。
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謹察之。 若雙方軍隊激怒相對,卻長時間不交戰也不離去,必須小心察看情況。


兵非貴益多,惟無武進,足以併力料敵取人而已。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于人。

【AI解讀】以下是這段話的逐句解釋:
兵非貴益多,惟無武進,足以併力料敵取人而已。 軍隊的價值並不在於人數眾多,而在於是否具備武藝和進取心。只要具備足夠的武力,能夠結合兵力、謀略分析敵情並取得勝利。
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于人。 若對方毫無防備卻輕易進攻,必然會落入敵人的計謀之中,被擒獲。


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與眾相得也。

【AI解讀】以下是這段話的逐句解釋:
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 如果士兵尚未與將領建立起密切的聯繫,就施行懲罰,他們可能不會服從,不服從的話,就難以有效運用他們。
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 如果士兵已經和將領建立了緊密的聯繫,但懲罰仍然無法施行,那麼他們就無法被有效地運用。
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 因此,用法律條文和命令來約束士兵,同時結合武力的威懾,這就是確保士兵服從的有效方法。
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與眾相得也。 如果將領本身具有良好的操守,以身作則,將能教導士兵,士兵會服從;如果將領的行為不符合自身所傳達的命令,士兵就會不服從。這種以身作則、一言一行一致,將領和士兵相互協調的方法,是能夠獲得士兵服從的關鍵。

孫子兵法: 1: 始計篇 | 2: 作戰篇 | 3: 謀攻篇 | 4: 軍形篇 | 5: 兵勢篇 | 6: 虛實篇 | 7: 軍爭篇 | 8: 九變篇 | 9: 行軍篇 | 10: 地形篇 | 11: 九地篇 | 12: 火攻篇 | 13: 用間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