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軍形篇

4. 軍形篇

又名:《形篇》

孫子兵法-軍形篇

原文:

  •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侍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 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所謂善戰者,勝于易勝者也。故善戰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后求戰,敗兵先戰而后求勝。
  •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
    數生稱,稱生勝。
  • 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AI解讀】這段文字來自《孫子兵法》的第四章“軍形篇”,探討了戰爭的策略和戰術,重點在於克制自己,充分理解敵人的弱點,並適時進攻。以下是段落解釋:
不可勝與可勝:孫子強調一個善於戰鬥的人通常自己原本是處於不可勝的狀態,然後等待可勝敵人之時。不可勝的原因在於自己的弱點,可勝的原因在於敵人的弱點。
防守與攻擊:孫子描述了防守和攻擊的策略。善於防守的人能夠隱藏並保護自己,而善於進攻的人則能夠在高處進行攻擊。
超越勝利:孫子警告,只看到表面的勝利並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戰略家能夠戰勝那些容易戰勝的敵人,而不是炫耀智名和勇功。他們能夠戰勝已經被打敗的敵人,不犯錯誤。
戰略的先後:孫子解釋勝兵先確保勝利,然後才戰鬥,而敗兵則先戰鬥再尋求勝利。善用兵者修養道德並保持規律。
兵法的五個方面:孫子提出了五個兵法的方面:度(測量)、量(估計)、數(計算)、稱(比較)和勝(勝利)。他解釋了這些元素是如何互相產生和相互影響的。
勝敗的比喻:孫子用鎰和銖的比喻來說明勝敗之間的差異,並用決積水在千仞之溪的形象來描繪勝者戰鬥的力量和流動。

總結:這段文字提供了戰爭的深入分析,強調了內部克制、對敵人的深入理解和戰術選擇的重要性。它還強調了超越表面的勝利,並注重整體策略和戰術規劃。這些原則不僅適用於戰爭,還適用於商業、管理和日常生活中的許多情況。


AI 逐句解讀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AI解讀】孫子談到了在戰爭中的策略。以下是對這段話的解釋:
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孫子指出,過去的優秀戰略家會首先建立自己的軍隊看似難以被戰勝,並等待時機,找到敵人可能被戰勝的機會。
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孫子進一步解釋,戰局的勝敗在於自己的態勢是否無法被敵人擊敗,同時是否能夠找到敵人薄弱點以獲得勝利。
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必可勝: 孫子強調,優秀的戰略家能夠建立一個自己的軍隊看似不可戰勝,但不能確保敵人一定會被戰勝。這強調了戰爭的不確定性和多變性。
勝可知,而不可為: 孫子總結說,雖然可以預知哪一方可能取得勝利,但實際的戰爭中結果並不一定可以事先確定。

總的來說,這段話強調了戰爭的策略和不確定性。孫子認為,建立強大的軍隊,找到敵人的弱點是取勝的關鍵,但在實際戰爭中,結果可能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


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AI解讀】孫子談到了在戰爭中守與攻的策略。以下是對這段話的解釋:
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 孫子強調,在戰爭中,如果自身的情況難以被擊敗,則應該採取守勢;而如果敵人的情況可以被戰勝,則應該採取進攻的策略。
守則不足,攻則有餘: 孫子進一步解釋,過於堅持守勢可能會有不足之處,而採取進攻則可能會有過多之勢。換句話說,過分守勢可能導致損失,而過分進攻可能浪費資源。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 孫子用比喻來說明守與攻的水平。善於守勢的人,就像藏身於九個地下之中,表示隱蔽且堅固。而善於進攻的人,就像行動於九個天空之上,表示靈活且有壓倒性的優勢。
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孫子強調,能夠在戰爭中自己保持安全,同時取得全面的勝利,是透過選擇適當的守與攻策略達成的。

總的來說,這段話強調了守與攻的平衡以及如何選擇戰略來實現自身的保護和勝利。孫子提醒人們在戰爭中選擇策略時需謹慎,根據情況選擇守勢或攻勢,以達到最佳效果。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善戰者,勝于易勝者;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AI解讀】孫子談到了在戰爭中的策略和取勝的觀點。以下是對這段話的解釋: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 孫子指出,只是在表面上看起來取得勝利,不超越一般人的見解,並不能被稱為真正的善戰者。這種簡單的勝利並不代表深刻的戰略智慧。
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孫子強調,即使在戰場上取得勝利,但如果勝利只是表面的,而無法在整個世界范圍內被認可,那麼這種勝利也不能被視為真正的善戰。
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 孫子用這些比喻來說明善於戰爭的特點。就像抬起秋毫不需要多大力氣,看到太陽和月亮不需要特別明亮的眼睛,聽到雷霆聲不需要特別聰明的耳朵一樣,善於戰爭的人可以達到這種境界。
古之善戰者,勝于易勝者: 孫子提到,古代的善戰者能夠戰勝那些看似容易戰勝的對手。這意味著善於戰爭的人能夠克服挑戰,實現超越一般預期的勝利。
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 孫子強調,真正善於戰爭的人不會因為智慧或勇氣而聞名,他們的勝利是出於深入的戰略計劃和技巧。
【AI解讀】孫子談到了在戰爭中的策略和取勝的觀點。以下是對這段話的解釋: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 孫子指出,只是在表面上看起來取得勝利,不超越一般人的見解,並不能被稱為真正的善戰者。這種簡單的勝利並不代表深刻的戰略智慧。
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孫子強調,即使在戰場上取得勝利,但如果勝利只是表面的,而無法在整個世界范圍內被認可,那麼這種勝利也不能被視為真正的善戰。
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 孫子用這些比喻來說明善於戰爭的特點。就像抬起秋毫不需要多大力氣,看到太陽和月亮不需要特別明亮的眼睛,聽到雷霆聲不需要特別聰明的耳朵一樣,善於戰爭的人可以達到這種境界。
古之善戰者,勝于易勝者: 孫子提到,古代的善戰者能夠戰勝那些看似容易戰勝的對手。這意味著善於戰爭的人能夠克服挑戰,實現超越一般預期的勝利。
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 孫子強調,真正善於戰爭的人不會因為智慧或勇氣而聞名,他們的勝利是出於深入的戰略計劃和技巧。
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措必勝,勝已敗者也: 孫子指出,善於戰爭的人的勝利是不會有差錯的,他們的行動和策略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能夠在勝利已經面臨失敗的情況下逆轉勝局。
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孫子強調,在戰場上,勝利的部隊應該先確保勝利,然後再考慮是否進行戰鬥;而處於失敗的部隊應該先尋求戰鬥的機會,然後再考慮如何取得勝利。

總的來說,這段話強調了善於戰爭的特點,並指出真正的善戰者不僅具有戰場上的技巧,還能夠在戰略層面上取得優勢,實現勝利。他們的成功是基於深思熟慮的策略和行動。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于千仞之谿,形也。

【AI解讀】孫子談到了善用兵的原則和兵法中的重要觀點。以下是對這段話的解釋: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孫子認為,善於運用兵法的人會培養德行,遵循法則,這樣才能掌握勝利和失敗的因素,並制定有效的戰略。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 孫子引用了這個兵法的五步原則,說明了這些步驟之間的關聯。首先是「度」,表示評估情況;然後是「量」,表示衡量各種因素;接著是「數」,表示計算數據;然後是「稱」,表示比較不同數據;最後是「勝」,表示確定勝利的因素。
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 孫子用這個比喻說明,勝利的一方應該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每個因素的重要性,就像用更重的「鎰」來衡量「銖」;而失敗的一方則可能會將事情本末倒置,就像用「銖」來衡量「鎰」。
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于千仞之谿,形也: 孫子通過這個比喻形容勝利的一方應該像將堆積的水決堤一樣,有力地衝向千仞深的谷底。這表示取勝的部隊應該有強大的力量和決心。

總的來說,這段話強調了善用兵的原則,包括遵循道德規範、運用評估、衡量、計算和比較的步驟,以及掌握勝利和失敗的關鍵因素。孫子提醒人們在戰爭中需要深思熟慮,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戰略,並確保勝利的形勢處於有利地位。

孫子兵法: 1: 始計篇 | 2: 作戰篇 | 3: 謀攻篇 | 4: 軍形篇 | 5: 兵勢篇 | 6: 虛實篇 | 7: 軍爭篇 | 8: 九變篇 | 9: 行軍篇 | 10: 地形篇 | 11: 九地篇 | 12: 火攻篇 | 13: 用間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