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九地篇

11. 九地篇

孫子兵法-九地篇

原文:

  • 孫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泛
    地,有圍地,有死地。諸侯自戰其地,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為輕地。我得
    則利,彼得亦利者,為爭地。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諸侯之地三屬,
    先至而得天下眾者,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地。山林、險阻、
    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為泛地。所從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我之眾
    者,為圍地。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為死地。是故散地則無戰,輕地則無止
    ,爭地則無攻,衢地則合交,重地則掠,泛地則行,圍地則謀,死地則戰。
  • 古之所謂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眾寡不相恃,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敢問:「敵眾整而將來,待之若何?」曰:「先奪其所愛,則聽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 凡為客之道,深入則專,主人不克,掠于饒野,三軍足食,謹養而無勞,併氣積力,運兵計謀,為不可測,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盡力。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鬥。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約而親,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無所之。吾士無餘財,非惡貨也;無餘命,非惡壽也。令發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臥者涕交頤,投之無所往,則諸劌之勇也。
  •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敢問:「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濟而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馬埋輪,未足恃也,齊勇若一,政之道也;剛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 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易其事,革其謀,使
    人無識。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慮。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帥與之深
    入諸侯之地,而發其機,焚舟破釜,若驅群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聚
    三軍之眾,投之于險,此謂將軍之事也。九地之變,屈伸之力,人情之理,不可
    不察也。
  • 凡為客之道,深則專,淺則散;去國越境而師者,絕地也;四達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淺者,輕地也;背固前隘者,圍地也;無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將一其志,輕地吾將使之屬,爭地吾將趨其後,交地吾將謹其守,衢地吾將固其結,重地吾將繼其食,圮地吾將進其途,圍地吾將塞其闕,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故兵之情,圍則禦,不得已則鬥,逼則從。
  • 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預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此三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國則其眾不得聚,威加于敵,則其交不得合。是故不爭天下之交,不養天下之權,信己之私,威加于敵,故其城可拔,其國可墮。施無法之賞,懸無政之令,犯三軍之眾,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夫眾陷于害,然後能為勝敗,故為兵之事,在于順詳敵之意,併力一向,千里殺將,是謂巧能成事。
  • 是故政舉之日,夷關折符,無通其使﹔勵于廊廟之上,以誅其事。敵人開闔,必
    亟入之,先其所愛,微與之期。踐墨隨敵,以決戰事。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
    ,后如脫兔,敵不及拒。

【AI解讀】九地篇是孫子兵法中非常重要的一篇,描述了不同種類的戰爭環境和如何根据這些環境適當地調整戰術和戰略。
散地:這是諸侯自己的領土,不會有戰爭。
輕地:進入敵人的領土但不深入,易於撤退。
爭地:兩方都有益處的地方,會引發爭奪。
交地:敵我都可以進出的地方。
衢地:地理位置重要,能先佔就能獲得天下。
重地:深入敵人領土,背後有多個城邑,不易撤退。
泛地:地形險惡,如山林、河流等,難以行軍。
圍地:進入敵人領土並被敵人包圍,無路可走。
死地:必須戰鬥以生存,無法撤退。

孫子認為,熟悉這九種地形和相應的戰術是戰爭成功的關鍵。他還提到了心理戰,如怎樣使敵人分裂、怎樣引誘敵人等。這一篇也強調了將軍的素質和策略,包括如何愚弄敵人,怎樣掌控軍隊的情緒,以及如何根據地形和敵人狀況靈活調整戰術。總的來說,九地篇提供了一個全面而詳細的框架,用以評估和應對各種戰場狀況。這不僅僅是對古代戰爭的分析,也有現實和現代的應用價值。


AI 逐句解讀

孫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圍地,有死地。諸侯自戰其地者,為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為輕地。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為爭地。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之眾者,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地。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之眾者,為圍地。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為死地。是故散地則無戰,輕地則無止,爭地則無攻,交地則無絕,衢地則合交,重地則掠,圮地則行,圍地則謀,死地則戰。

【AI解讀】以下是這段話的逐句解釋:
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圍地,有死地。 在運用兵法的過程中,有九種地形:散地、輕地、爭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圍地、死地。
諸侯自戰其地者,為散地。 諸侯在自己的領地進行戰鬥,被稱為散地。
入人之地而不深者,為輕地。 進入敵人的領地,但不深入其中的地形,被稱為輕地。
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為爭地。 若我方取得地利,敵方也能獲得利益的地形,被稱為爭地。
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 若我方可以前進,敵方也可以前來的地形,被稱為交地。
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之眾者,為衢地。 諸侯的領地可以分為三類,首先到達並能獲得眾多人的地方,被稱為衢地。
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地。 若我方深入敵方的領地,且敵方城邑眾多的地形,被稱為重地。
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為圮地。 若地形包括山林、陡峭險阻、沼澤等難行之道,被稱為圮地。
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之眾者,為圍地。 進入這種地形時的途徑狹隘,返回的路線曲折,敵方難以攻擊我方眾多的地形,被稱為圍地。
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為死地。 若快速進行戰鬥則能存活,不進行快速戰鬥則會失敗的地形,被稱為死地。

這些地形的特點和戰術,在運用兵法時具有不同的重要性。


古之所謂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眾寡不相恃,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敢問:「敵眾整而將來,待之若何?」曰:「先奪其所愛,則聽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AI解讀】以下是這段話的逐句解釋:
古之所謂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眾寡不相恃,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 古代所謂善於運用兵法的人,能使敵人的前後部隊無法協調,人數多寡無法互相依靠,高低地位的人無法互相支援,上下指揮官無法互相支援,士兵分散而無法集結,兵力聚合卻不形成整體。
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 在有利可圖的情況下出擊,不利的情況下停止行動。
敢問:「敵眾整而將來,待之若何?」曰:「先奪其所愛,則聽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問:「若敵人整頓兵勢前來,應如何應對?」答:「先奪取他們所珍愛的東西,則他們會聽從;戰爭的本性主要在於速度,利用敵人未備之時,進行出奇不意的攻擊,利用他們沒有警戒的地方。」

這段文字談論如何運用兵法,達到將敵人分散、削弱的目的,並利用敵人的弱點進行戰術的部署。


凡為客之道,深入則專,主人不克,掠于饒野,三軍足食,謹養而無勞,併氣積力,運兵計謀,為不可測,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盡力。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鬥。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約而親,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無所之。吾士無餘財,非惡貨也;無餘命,非惡壽也。令發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臥者涕交頤,投之無所往,則諸劌之勇也。

【AI解讀】以下是這段話的逐句解釋:
凡為客之道,深入則專,主人不克,掠于饒野,三軍足食,謹養而無勞,併氣積力,運兵計謀,為不可測,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盡力。 在作為客人的處境中,如果深入敵境,則必須專心,當主人無法扶持,可以在富饒之地進行劫掠,使三軍食物充足,要謹慎培養士兵,使其不勞累,匯聚力量,運用兵法策略,做到不可預測的程度,如同投石無處不可達,即使至死也不會退縮,士人盡全力。
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鬥。 兵士深陷敵境時不會害怕,無處可退時則堅守,深入敵境則受限,不得已時才會戰鬥。
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約而親,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無所之。 因此,士兵的戰鬥精神不需要刻意訓練,卻能保持戒備,不需要追求而能獲得,不需要約束而能團結,不需要命令而能相信,排除疑慮,祥瑞遠離,至死都不會有所猶豫。
吾士無餘財,非惡貨也;無餘命,非惡壽也。令發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臥者涕交頤,投之無所往,則諸劌之勇也。 我的士兵不保留多餘的財物,並不是因為厭惡財富;也不保留多餘的生命,並不是因為厭惡長壽。命令出發的那一天,士兵們坐著眼淚滲透襟擺,躺臥者的淚水濕透頤下,當面臨無處可退時,表現出了類似劌子的勇氣。

這段文字強調了士兵在特定環境下的堅定信念、意志以及不怕困難的戰鬥精神。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敢問:「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濟而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馬埋輪,未足恃也,齊勇若一,政之道也;剛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AI解讀】以下是這段話的逐句解釋: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 善於運用兵法的人,好比像常山之蛇一樣,擊打它的頭部,尾巴會靠近,擊打尾巴,頭部又會靠近,擊打中間部位,頭尾就都會到來。
敢問:「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 敢問:「能不能使兵法如同率然般運作?」回答:「可以。」
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濟而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就像吳人和越人彼此有仇,但當他們同舟渡過江河,遇到風浪時,彼此互相救助就像左手和右手一樣。
是故,方馬埋輪,未足恃也,齊勇若一,政之道也;剛柔皆得,地之理也。 因此,方正的馬雖然埋下輪子,但還不足以依賴,兵士們的勇氣必須如同一體,這是治理之道;剛強和柔順都必須得到運用,這是地形的規律。
故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因此,善於運用兵法的人,能夠使眾人攜手行動,彷彿只是指揮一個人,這是無奈之舉。

這段文字強調了運用兵法的能力,以及如何善用兵法來調動部隊,達到整體協調的效果,並且藉此比喻諸侯間的合作和相互支援。


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慮。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其機。若驅群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聚三軍之眾,投之于險,此將軍之事也。九地之變,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AI解讀】以下是這段話的逐句解釋:
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 將軍的職務,要靜靜地隱藏,正大光明地治理,能夠遮蓋士兵的耳目,使他們不知道全部情況。
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慮。 修改任務,改變計策,使人無法預測,改變營地,讓途中的路線錯綜複雜,使人難以警覺。
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其機。 將軍與眾人達成協議,就像登上高處然後拿走梯子,將軍與眾人一同深入敵國,然後揭示出奇謀。
若驅群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 就像驅趕著群羊,驅使他們前進,再驅使他們後退,無人知曉其目的。
聚三軍之眾,投之于險,此將軍之事也。 聚集三軍的眾人,置身於險要之地,這就是將軍的職責。
九地之變,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九種地形的變化,彎曲與伸展的優劣,人心的情理,都是不可不察覺的。

這段文字著重於將軍的職務和策略,強調了將軍需要靈活變通,能夠遮蓋部隊的情報,並隨機應變,運用地形,使敵人難以預測和抵抗。


凡為客之道,深則專,淺則散;去國越境而師者,絕地也;四達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淺者,輕地也;背固前隘者,圍地也;無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將一其志,輕地吾將使之屬,爭地吾將趨其後,交地吾將謹其守,衢地吾將固其結,重地吾將繼其食,圮地吾將進其途,圍地吾將塞其闕,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故兵之情,圍則禦,不得已則鬥,逼則從。

【AI解讀】以下是這段話的逐句解釋:
凡為客之道,深則專,淺則散; 在遠離自己國土的地方,作為客人,如果深入敵境則必須專注統一,若只是稍微逗留則容易分散。
去國越境而師者,絕地也; 離開自己的國家,越過邊境並進行軍事行動,稱為「絕地」。
四達者,衢地也; 四面皆可到達的地方,稱為「衢地」。
入深者,重地也; 進入敵國深處的地方,稱為「重地」。
入淺者,輕地也; 進入敵國表面的地方,稱為「輕地」。
背固前隘者,圍地也; 背向著堅固地方,面對前方的隘道,稱為「圍地」。
無所往者,死地也。 若無法撤退,無路可走,稱為「死地」。
是故散地吾將一其志,輕地吾將使之屬,爭地吾將趨其後,交地吾將謹其守,衢地吾將固其結,重地吾將繼其食,圮地吾將進其途,圍地吾將塞其闕,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因此,處於散地時我們要統一決心,輕地時我們要使其附屬,爭地時我們要趕緊跟隨其後,交地時我們要謹慎守勢,衢地時我們要加強聯繫,重地時我們要保障糧食供應,圮地時我們要前進,圍地時我們要封鎖缺口,死地時我們要讓敵人知道無法生存。因此,根據地形的不同,我們的應對策略也應該有所調整。

這段內容探討了在不同地形中的戰術應對,並強調了將軍應根據地勢的特點調整自己的策略,從而達到最佳的戰術效果。


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預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此三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國則其眾不得聚,威加于敵,則其交不得合。是故不爭天下之交,不養天下之權,信己之私,威加于敵,故其城可拔,其國可墮。施無法之賞,懸無政之令,犯三軍之眾,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夫眾陷于害,然後能為勝敗,故為兵之事,在于順詳敵之意,併力一向,千里殺將,是謂巧能成事。

【AI解讀】以下是這段話的逐句解釋:
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預交, 不瞭解諸侯的計謀,就無法事先進行交涉,
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 不了解山林、險阻、沮澤等地形,就無法順利行軍,
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 不利用當地的向導,就無法獲得地勢的優勢,
此三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 這三者缺一不可,就無法成為霸主的軍隊。
夫霸王之兵,伐大國則其眾不得聚,威加于敵,則其交不得合。 霸主的軍隊,攻打大國時,使敵人的勢力無法集結,增強自己的威嚴則使敵人的聯盟無法維持。
是故不爭天下之交,不養天下之權,信己之私,威加于敵,故其城可拔,其國可墮。 因此,不爭奪天下的同盟,不追求天下的統治,堅信自己的目標及意圖,透過威勢打擊敵人,就能攻克其城池,摧毀其國家。
施無法之賞,懸無政之令,犯三軍之眾,若使一人。通過分發不遵循正式規則的賞賜,發布不符合常規的命令,處罰軍中的眾人,就像對待一個人一樣。
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犯其意願時要實際行動,而不是只是口頭告知;犯其利益時不要告知可能的損害;投入絕望之地才能保全生命,陷入生死危險中才能重新生存。
夫眾陷于害,然後能為勝敗,故為兵之事,在于順詳敵之意,併力一向,千里殺將,是謂巧能成事。 眾人陷於危險之中,才能分辨勝敗,因此在軍事行動中,要根據敵人的意圖來調整策略,集中力量一致行動,無論千里之外還是殺敵將領,都能巧妙地完成任務。

這段內容強調了在使用兵的過程中,須瞭解敵人的意圖、地形,並在必要時採取應對策略,同時強調了在不同情況下的處置方式,以達到最好的戰術效果。


是故政舉之日,夷關折符,無通其使,厲于廊廟之上,以誅其事,敵人開闔,必亟入之。先其所愛,微與之期,賤墨隨敵,以決戰爭。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

【AI解讀】以下是這段話的逐句解釋:
是故政舉之日,夷關折符,無通其使,厲于廊廟之上,以誅其事,敵人開闔,必亟入之。 所以,在政府宣佈動用兵力的那一天,會廢止對外國的關卡通行許可,撕毀外交的信函,取消外交使節的來往,並強調政府的嚴正態度,以嚇阻那些敵對行動。當敵人看到這些舉措,他們會迅速做出反應。
先其所愛,微與之期,賤墨隨敵,以決戰爭。 先給予敵人他們渴望的利益,稍作延遲,然後使用不值錢的事物引誘敵人,以此來確定戰爭的形勢。
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 因此,一開始我們表現得像處女一樣,讓敵人感到我們輕易對付,但一旦敵人陷入陷阱,我們將迅速反擊,就像兔子一樣脫逃,敵人來不及阻止。

孫子兵法: 1: 始計篇 | 2: 作戰篇 | 3: 謀攻篇 | 4: 軍形篇 | 5: 兵勢篇 | 6: 虛實篇 | 7: 軍爭篇 | 8: 九變篇 | 9: 行軍篇 | 10: 地形篇 | 11: 九地篇 | 12: 火攻篇 | 13: 用間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