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虛實篇

6. 虛實篇

孫子兵法-虛實篇

原文:

  • 孫子曰: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后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敵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飢之,安能動之。
  • 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勞者,行于無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
    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無形,神乎神乎!至于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
  • 進而不可御者,沖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戰,敵雖高壘
    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戰,雖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
    戰者,乖其所之也。
  • 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
    眾而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
  • 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之所戰者,寡矣。故備前則后寡,備后則前寡,故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
  • 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不知戰之地,不知戰之日,則左不能
    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況遠者數十里,近者數里乎?
  •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于勝敗哉?故曰:勝可為也。敵雖眾,可使無斗。
  •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
    足之處。故形兵之極,至于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因形而錯勝于眾,眾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故
    其戰勝不復,而應形于無窮。
  •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應敵
    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 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AI解讀】《孫子兵法》的“虛實篇”主要探討了戰術的靈活性和如何在戰場上取得優勢。以下是這一篇章的主要概念解釋:
位置的重要性:孫子強調先佔戰地的軍隊會有優勢,而后來者則會疲勞。因此,戰略位置的選擇對戰爭的結果至關重要。
利用敵人的弱點:孫子建議利用敵人的弱點和缺陷來獲得優勢。例如,如果敵人疲勞,則可以使他們更加疲勞;如果他們飽食,則可以使他們飢餓。
不可預測的行動:孫子主張采取出人意料的行動,攻擊敵人不守衛的地方,並防守敵人不會攻擊的地方。
隱形和無聲:他鼓勵極度的隱密和不可預測,直到成為無形無聲,因此能夠控制敵人的命運。
充分利用虛實:孫子強調充分利用虛實,進攻敵人的虛點,避開其實點。他把兵的形狀比作水,水會避開高處而流向低處,同樣,兵也應該避開實點而攻擊虛點。
知己知彼:熟悉敵人和自己的部隊可以預計戰爭的勝負。孫子強調了充分了解敵人和自己部隊的能力、位置和意圖的重要性。
戰爭的不可預測性:孫子認為,正如自然界沒有固定的規律一樣,戰爭也是變幻莫測的。能夠根據敵人的變化而取得勝利的人被稱為神。
絕對的靈活性:孫子的戰略思想強調形狀和形式的絕對靈活性。他主張,兵的形狀應該像水一樣,根據地形流動,兵則應該根據敵人而取勝。

這一篇章提供了戰略思考和戰術靈活性的深刻見解。孫子的教誨不僅適用於古代戰爭,而且在現代商業、領導和危機管理等多個方面都有相當的借鑑意義。他的觀點強調了調查、計劃、靈活性和對變化的適應能力,這些都是今天成功領導和決策的關鍵元素。


AI 逐句解讀

孫子曰: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飢之,安能動之。

【AI解讀】孫子談到了戰爭中的虛實原則。以下是對這段話的解釋:
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 孫子指出,先佔據有利的戰場位置等待敵人的行動,會讓自己處於較輕鬆的局面。相反,後來趕到戰場並追趕敵人的一方,會處於較為勞累的情況。
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善於戰鬥的人能夠將敵人引誘到自己選擇的位置,而不被敵人引誘到不利的位置。
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不得至者,害之也: 孫子強調,能夠讓敵人自行進入我們有利的位置,會對我們有利;相反,敵人不能進入對我們的有利位置,則對我們不利。
敵佚能勞之,飽能飢之,安能動之: 孫子說明了如何利用虛實的原則來影響敵人。如果敵人處於輕鬆的狀態,我們可以採取一些手段讓他們感到疲勞;如果敵人飽足,我們可以使他們感到飢餓;如果敵人安逸,我們可以採取行動讓他們受到威脅(而有所行動)。

總的來說,這段話強調了虛實的使用對於影響敵人的行動和狀態的重要性。善於運用虛實的原則,能夠誘導敵人進入我們的陷阱,並影響他們的戰術和心理。


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勞者,行于無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無形;神乎神乎!至于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進而不可禦者,衝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戰,雖劃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

【AI解讀】孫子論述了虛實戰術的概念。以下是對這段話的解釋:
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 孫子強調,我們應該進攻敵人去他們不防守的地方,或者用不被敵人預料的方式進行行動。
行千里而不勞者,行于無人之地也: 孫子用這句話形容在無人的地方行動,可以輕鬆地走千里路程而不感到疲勞。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善於攻的人會攻擊敵人的弱點,而善於守的人會保護敵人不會攻擊的地方。
敵不知其所守,敵不知其所攻: 使用虛實戰術的人會讓敵人分不清自己究竟在哪裡進攻或防守,從而在敵人不知不覺中制造優勢。
微乎微乎!至于無形;神乎神乎!至于無聲: 孫子形容虛實戰術是微妙和神秘的,就像無形無聲一樣,能夠在不引人注意的情況下產生極大的影響。
進而不可禦者,衝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 孫子解釋,當我們進攻時應該利用虛偽的部分,使敵人難以防禦;當我們退卻時應該迅速遠去,使敵人難以追趕。
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戰,雖劃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 孫子指出,如果我們希望引誘敵人戰鬥,應該攻擊敵人必須保護(必救)的地方;相反,如果我們不想戰鬥,應該保護敵人會進攻的地方,這樣就能使敵人感到困惑。

總的來說,「虛實」戰術強調了在戰爭中運用欺騙和意外效應的重要性,以達到出人意料的戰術優勢。


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而敵寡,能以眾擊寡,則我之所與戰者,約矣。

【AI解讀】孫子談到了虛實戰術的概念。以下是對這段話的解釋:
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 孫子強調,在戰術中,我們應該讓敵人自以為知道我們的動向和位置,但同時保持自己的真實行動和意圖的隱蔽性,從而使敵人感到困惑。這將使我們能夠集中兵力,同時讓敵人分散兵力應對不同的可能威脅。
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 孫子指出,通過將我們的兵力集中在一個地方,使敵人在多個地方分散兵力應對,我們就能夠在其中一個地方集中力量進行攻擊。這種戰術能夠使我們在一個特定地點實現兵力優勢,並將敵人的兵力分割開來,降低其反應速度。
則我眾而敵寡,能以眾擊寡,則我之所與戰者,約矣: 孫子強調,當我們能夠集中我們的兵力對付敵人分散的兵力時,我們就能夠利用兵力優勢來擊敗敵人的弱點,從而在局部戰場上實現兵力的優勢。這種情況下,我們的對手會處於被包圍和限制的狀態,形成了我方的戰術優勢。

總的來說,「虛實」戰術強調了運用虛偽和意外效應,通過掌握敵人的誤解和分散兵力的局面,使我們能夠在戰術上取得優勢。


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我所與戰者寡矣。故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

【AI解讀】孫子闡述了虛實戰術的概念。以下是對這段話的解釋:
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 孫子強調,在戰術中,我們應該讓敵人無法預測我們的攻擊地點,這樣敵人就會在多個地方做出防備,分散兵力。
敵所備者多,則我所與戰者寡矣: 如果敵人在多處做防備,那麼我們實際上需要與之交戰的地點就會減少,我們能夠在這些地點取得兵力的優勢。
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 孫子提出,我們應該運用虛實戰術,在敵人的不同方向做出威脅,使他們在不同的方向分散兵力,從而在某一方向上取得兵力優勢。
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 如果我們能夠在所有方向上都制造威脅,敵人會在所有方向上都分散兵力,這樣我們就能在局部戰場上實現兵力的優勢。
寡者,備人者也: 當我們在戰術中選擇在特定方向上制造威脅,這會迫使敵人在那個方向上做出防備,從而使敵人的兵力分散,處於被動局面。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的行動能夠影響敵人的決策,因為他們需要做出應對。
眾者,使人備己者也: 如果我們在多個方向上展示出兵力的威脅,這會讓敵人感到需要在不同方向上做好準備,以應對我們可能的進攻。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主動地掌握了局面,迫使敵人在不同方向上分散兵力,以應付可能的攻擊, 從而在戰術上獲得主動權。

總的來說,「虛實」戰術通過在不同方向上制造虛偽的威脅,使敵人分散兵力,從而在戰場上取得兵力和戰術優勢。


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不知戰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而況遠者數十里,近者數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于勝哉?故曰:勝可為也,敵雖眾,可使無鬥。

【AI解讀】孫子闡述了虛實戰術的重要性。以下是對這段話的逐句解釋:
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 當我們確定了戰爭的地點和時間,我們能夠做好準備,甚至能夠千里遠征並在預定的地點和時間進行戰鬥。
不知戰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而況遠者數十里,近者數里乎? 如果我們不知道戰場和戰爭的時間,就會導致無法進行協調支援。左翼無法幫助右翼,右翼無法幫助左翼,前方無法支援後方,後方無法支援前方。在距離遠的情況下,救援可能需要數十里,而在距離近的情況下,救援可能需要數里。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于勝哉? 根據我的觀察,即使越國的兵力雖然眾多,但對於勝利而言可能並無多大幫助。
故曰:勝可為也,敵雖眾,可使無鬥。 因此,我說勝利是可以實現的,即使敵人兵力眾多,我們可以通過運用虛實戰術,使敵人避免實際交戰,從而達到勝利的目標。

總之,這段話展示了虛實戰術在戰爭中的關鍵地位,並強調了透過深入的情報分析和靈活的戰術運用,能夠在戰場上取得勝利。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故形兵之極,至于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因形而措勝于眾,眾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

【AI解讀】孫子闡述了虛實戰術的重要性和運用。
策之而知得失之計: 孫子強調,通過謀劃策略,我們能夠預測戰局中可能的得失情況,制定出最合適的計策。
作之而知動靜之理: 在實際行動中,我們能夠瞭解戰局的動態和靜態,判斷何時需要進攻,何時需要守勢。
形之而知死生之地: 通過分析戰場形勢,我們可以判斷關鍵的生死存亡之地,這些位置對於戰局的勝敗至關重要。
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 觀察敵我雙方的有餘不足之處,能夠找到制勝的關鍵,這將影響戰局的發展。
形兵之極,至于無形: 孫子提到,形勢的極致是使敵人無法捉摸,形勢運用達到無形的境界,使敵人難以預測。
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 孫子強調,形勢無法被深入洞察,即使是智者也難以預測,這使得我方的意圖變得隱秘。
因形而措勝于眾,眾不能知: 在形勢變幻中,我們能夠選擇最有利的形勢,使敵人難以察覺,眾人難以洞悉。
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 敵人可能知道我方的勝利形勢,卻無法了解我們的制勝之策,這使得我方的戰勝不易被預測。
其戰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 孫子認為,因為虛實戰術的運用,我方的戰勝不會被重複,而能夠根據形勢變化而不斷應變。

總的來說,虛實戰術的運用使敵我形勢變得隱秘,智者難以洞悉,從而在戰場上保持制勝的優勢。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謂之神。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AI解讀】孫子闡述了虛實戰術的運用以及其與自然界的類比。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 孫子將兵比喻為水,就像水的形勢會避高處而流向低處一樣,兵也應避開敵人的堅實部分,攻擊其虛弱之處。
兵之形,避實而擊虛: 孫子強調,兵的形勢應該避開敵人的強大部分,而打擊敵人的弱點,以求取勝利。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 孫子指出,水會根據地勢來控制流動,兵也應根據敵情來制定制勝策略。
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孫子認為,兵的形勢應該因應情況而變化,就像水的形狀會因地勢而變化一樣。
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謂之神: 孫子稱能夠根據敵人的變化來取勝的能力為「神」,也就是戰術的高超境界。
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孫子通過自然界的變化來說明,五行、四時、日月的變化無法永遠保持固定,同樣地,戰場上的情況也會不斷變化。

總的來說,孫子將兵法比喻為水,強調變化和適應的重要性,並將兵法的高超運用比作自然界的神秘變化。

孫子兵法: 1: 始計篇 | 2: 作戰篇 | 3: 謀攻篇 | 4: 軍形篇 | 5: 兵勢篇 | 6: 虛實篇 | 7: 軍爭篇 | 8: 九變篇 | 9: 行軍篇 | 10: 地形篇 | 11: 九地篇 | 12: 火攻篇 | 13: 用間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