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子兵法-勵士第六篇

卷下勵士篇

吳子兵法-勵士第六篇

原文:

1-武侯問曰:「嚴刑明賞,足以勝乎?」
起對曰:「嚴明之事,臣不能悉。雖然,非所恃也。夫發號布令而人樂聞,興師動眾而人樂戰,交兵接刃而人樂死。此三者,人主之所恃也。」

【AI解讀】在這段對話中,武侯詢問是否僅憑嚴厲的刑罰和明確的獎賞就足以取得勝利。 吳起的回答提出了更深層次的軍事領導和士氣激勵的思考。 以下是對這段話的詳細解釋:

武侯問曰:「嚴刑明賞,足以勝乎?」 – 武侯問:「使用嚴厲的刑罰和明確的獎勵,這足以取得勝利嗎?」 【武侯的問題探討了傳統的激勵方法,即通過刑罰和獎賞來驅使士兵作戰,詢問這種方法是否有效。】
起對曰:「嚴明之事,臣不能悉。 雖然,非所恃也。 夫發號布令而人樂聞,興師動眾而人樂戰,交兵接刃而人樂死。 此三者,人主之所恃也。 」 – 吳起回答說:「關於嚴刑明賞的事,我無法全部瞭解。 儘管如此,這並不是我們應該依賴的主要手段。 真正應依賴的是:發佈命令時人們願意聽從,動員軍隊時人們願意參戰,交戰時人們願意獻身。 這三者才是君主應該依靠的。」 【吳起的回答表明,雖然他認識到嚴刑明賞的作用,但他認為這不應是主要依靠的手段。 他強調的是士氣和領導力的重要性——一個能夠使士兵樂於聽從命令、參與戰鬥並在必要時獻出生命的領導者,才是真正能夠取得勝利的關鍵。】


原文:

2-武侯曰:「致之奈何?」
對曰:「君舉有功而進饗之,無功而勵之。」

【AI解讀】在這段對話中,武侯繼續詢問如何實現讓士兵樂於聽從命令、參與戰鬥並在必要時獻出生命的狀態。 吳起提供了關於如何激勵和獎勵士兵的建議。 以下是對這段話的詳細解釋:

武侯曰:「致之奈何?」 – 武侯問:「如何才能達到這種讓士兵樂於聽從、樂於戰鬥的狀態?」 【武侯的問題聚焦於如何實際應用吳起之前提到的領導原則,即如何有效地激發士兵的熱情和忠誠。】
對曰:「君舉有功而進饗之,無功而勵之。 」 – 吳起回答說:「對於有功的士兵,應當提拔並給予獎勵;對於尚未有顯著成就的士兵,應當鼓勵他們。」 【吳起的答案強調了獎勵和激勵的重要性。 他建議對表現出色的士兵給予物質獎勵和晉陞機會,以此作為激勵其他士兵的榜樣。 對於那些尚未表現出色的士兵,則應通過鼓勵和正面的激勵措施來提升他們的士氣和表現。】


原文:

3-於是武侯設坐廟廷為三行饗士大夫。上功坐前行,餚席兼重器、上牢。次功坐中行,餚席器差減。無功坐後行,餚席無重器。饗畢而出,又頒賜有功者父母妻子於廟門外,亦以功為差。有死事之家,歲被使者勞賜其父母,著不忘於心。行之三年,秦人興師,臨於西河,魏士聞之,不待吏令,介冑而奮擊之者以萬數。

【AI解讀】在這段對話中,武侯通過設立豐盛的慶功宴會來獎勵有功的士大夫,以激勵士氣和忠誠度。 這種做法展示了對有功者及其家庭的關懷和獎勵的重要性。 以下是對這段話的詳細解釋:

於是武侯設坐廟廷為三行饗士大夫。 上功坐前行,餚席兼重器、上牢。 – 因此,武侯在廟廷設立三排座位來宴請有功的士大夫。 那些功績最大的人坐在前排,享受最豐盛的食物和最珍貴的器皿。 【武侯通過物質獎勵和社會地位的提升來表彰那些在戰鬥中表現突出的士兵和大夫,用實際行動體現對他們貢獻的認可。】
次功坐中行,餚席器差減。 無功坐後行,餚席無重器。 – 那些次一等功績的人坐在中排,享受的食物和器皿略遜於前排。 沒有特殊功績的人坐在後排,其餚席則更為簡單,沒有貴重的器皿。 【通過這種分級的宴席安排,明確了獎勵與個人貢獻的直接關聯,鼓勵士兵在未來的行動中爭取更高的成就。】
饗畢而出,又頒賜有功者父母妻子於廟門外,亦以功為差。 有死事之家,歲被使者勞賜其父母,著不忘於心。 – 宴會結束后,在廟門外還特別給有功士兵的家庭成員(包括父母和妻子)頒發獎勵,同樣根據功績的大小來區分。 對於陣亡士兵的家庭,每年都派使者去慰問並給予物質支援,以表明不忘他們的犧牲。 【武侯不僅獎勵士兵本人,還關照其家庭,通過這種方式加深了士兵對國家的忠誠和對領導者的感激。】
行之三年,秦人興師,臨於西河,魏士聞之,不待吏令,介冑而奮擊之者以萬數。 – 這種做法實施三年後,當秦軍來犯,臨近西河時,魏國的士兵們聽聞消息后,沒有等待官方的命令,就自發地穿上甲胄,勇猛地前去應戰,人數以萬計。 【這展示了武侯的獎勵政策如何成功地激發了士兵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士兵們因為深感被國家和領導者重視而願意為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


原文:

4-武侯召吳起而謂曰:「子前日之教行矣。」
起對曰:「臣聞人有短長,氣有盛衰。君試發無功者五萬人,臣請率以當之。脫其不勝,取笑於諸侯,失權於天下矣。今使一死賊伏於曠野,千人追之,莫不梟視狼顧。何者?忌其暴起而害己。是以一人投命,足懼千夫。今臣以五萬之眾,而為一死賊,率以討之,固難敵矣。」

【AI解讀】在這段對話中,武侯對吳起之前的建議表示認可,並開始實施。 吳起則進一步闡述了他對士兵心理和戰鬥策略的深刻見解,提出了以少勝多的戰術設想。 以下是對這段話的詳細解釋:

武侯召吳起而謂曰:「子前日之教行矣。 」 – 武侯召見吳起並表示:「你之前的教導已經被採納並付諸實踐。」 【武侯的話表明吳起之前的建議已經被接受,並且武侯對此感到滿意,開始按照吳起的計劃執行。】
起對曰:「臣聞人有短長,氣有盛衰。 君試發無功者五萬人,臣請率以當之。 脫其不勝,取笑於諸侯,失權於天下矣。 今使一死賊伏於曠野,千人追之,莫不梟視狼顧。 何者?忌其暴起而害己。 是以一人投命,足懼千夫。 今臣以五萬之眾,而為一死賊,率以討之,固難敵矣。 」 – 吳起回應說:「我聽說人有長短之分,氣勢有盛衰之變。 請陛下試著派出五萬沒有功勞的士兵,我願意帶領他們去作戰。 如果我們不能取勝,將會成為諸侯的笑柄,失去在天下的威信。 如今,假設有一個絕望的強盜藏在荒野中,即使有千人追捕,每個人也會提心吊膽,因為他們害怕強盜突然反擊傷害自己。 這就是為什麼一個決死的人可以讓千人感到恐懼。 現在,我將帶領五萬人,就像那個絕望的強盜一樣,去攻擊敵人,敵人自然難以抵抗。」 【吳起的回答展示了他對心理戰和戰術運用的深刻理解。 他提出即使是看似弱小的力量,如果被逼入絕境且擁有足夠的決心和勇氣,也能成為令人畏懼的對手。 他提出以看似弱小的部隊去攻擊,利用敵人可能輕視這支部隊的心理,從而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原文:

5-於是武侯從之,兼車五百乘,騎三千匹,而破秦五十萬眾,此勵士之功也。

【AI解讀】這段話總結了武侯采納吳起的建議后取得的顯著軍事勝利。 以下是對這段話的詳細解釋:

於是武侯從之,兼車五百乘,騎三千匹,而破秦五十萬眾,此勵士之功也。 – 因此,武侯接受了吳起的建議,動用了五百輛戰車和三千匹戰馬,結果成功擊敗了秦軍五十萬人,這是激勵士兵的成效。 【武侯按照吳起的戰略進行了兵力部署,即便是在數量上處於絕對劣勢的情況下,也通過出色的戰術和高昂的士氣成功取得了勝利。】


原文:

6-先戰一日,吳起令三軍曰:「諸吏士當從受馳。車騎與徒,若車不得車,騎不得騎,徒不得徒,雖破軍皆無易。」故戰之日,其令不煩而威震天下。

【AI解讀】這段話描述了吳起在戰鬥前日對他的三軍所發的命令,展示了他對軍隊管理和戰術部署的明晰思路。 以下是對這段話的詳細解釋:

先戰一日,吳起令三軍曰:「諸吏士當從受馳。 車騎與徒,若車不得車,騎不得騎,徒不得徒,雖破軍皆無易。 」 – 在戰鬥前一天,吳起對他的三軍下達了命令:「所有的官員和士兵都應該準備迅速行動。 無論是戰車、騎兵還是步兵,如果不能按照原計劃使用戰車、騎馬或步行,即使在軍隊破敵的情況下,也不應改變原有的行動方案。」 【這段話表明,吳起強調在戰鬥中保持原定計劃的重要性,即使在實際戰場條件可能迫使部隊調整其行動方式時。 他要求部隊即便在遇到困難時也要堅持執行原計劃,顯示了他對戰術紀律和預設計劃的嚴格要求。】
故戰之日,其令不煩而威震天下。 – 因此,在戰鬥的日子里,他的命令雖然簡單不繁複,但威力足以震動天下。【這說明了吳起的指揮風格和戰術指令的效果:他通過簡潔明瞭的命令來確保快速和有效的執行,這種簡潔的命令在緊張的戰鬥中可以更快地被理解和執行,增強了軍隊的反應速度和戰鬥效率。】

吳子兵法:
圖國第一篇 | 料敵第二篇 | 治兵第三篇 | 論將第四篇 | 應變第五篇 | 勵士第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