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謀攻篇
原文:
-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破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 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為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 故曰:知己知彼,百戰不貽﹔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貽。
【AI解讀】這段文字來自《孫子兵法》的第三章“謀攻篇”,重點在於戰略的選擇、節約資源和知道何時及如何戰鬥。以下是各部分的解釋: 全面保留最好,破壞次之:孫子強調保存國家、軍隊、旅隊、卒伍的完整是最理想的狀況,而破壞它們則次之。最好的戰略是不需要戰鬥就讓敵人投降。 戰略的層次:孫子提出了不同層次的戰略,最高的是攻擊敵人的計策,其次是斷絕他們的聯盟,再次是攻擊敵軍,最低的是攻城。他解釋攻城是耗時耗力的,並可能導致重大損失。 善用戰略:孫子的理想將軍會屈服敵人的軍隊、攻破敵人的城市,並且破壞敵人的國家,而不是通過長期戰爭。他強調了保存力量和迅速取得勝利的重要性。 使用兵力的原則:孫子提供了關於何時包圍、攻擊、分散或撤退的指導,基於敵人的大小和力量。 將軍的角色:孫子描述了一個強大的將軍能使國家強大,而一個虛弱的將軍會使國家脆弱。 君主和軍隊的問題:孫子提到了可能會引起混亂的三個問題,包括君主的錯誤命令、對三軍事務的無知和權利分配的混亂。 知道何時戰鬥的五個因素:孫子列出了五個因素,了解這些因素可以確保勝利。 知己知彼:這一段的經典結尾強調了了解自己和敵人的重要性。只有完全理解兩者,才能確保每場戰鬥的勝利。 總結:這段文字提供了戰爭和戰略的深刻洞察,強調了節省資源、迅速取得勝利和完全了解自己和敵人的重要性。它同時強調了計劃、溝通和領導在戰爭中的關鍵作用,這些原則在現代商業和組織管理中仍然具有相當的重要性。
AI 逐句解讀: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AI解讀】孫子強調了在用兵之法中的層次和重要性。以下是對這段話的解釋:
全國為上,破國次之: 孫子講述了用兵的層次。他認為,保全國家的安全和利益是最重要的目標,勝過直接消滅敵國。這是因為國家的繁榮和穩定是最終目的。
全旅為上,破旅次之: 孫子進一步提到,在作戰中,保全整個軍隊(旅)的完整性和實力,比單純擊敗一支敵軍(旅)更重要。這反映了保護軍隊的力量和統一,以確保取得長遠的戰略優勢。
全卒為上,破卒次之: 孫子指出,在戰場上,保護每一個士兵的生命和力量是至關重要的。保全整體軍隊的實力要高於單純擊敗敵方的個別士兵。
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孫子進一步提到,甚至在小單位中(伍),保持統一和協調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視。保全每個小單位的作戰能力,能夠更好地實現整體勝利。
孫子總結說,真正的高明之處不在於百戰百勝,而在於能夠達到戰略目標而不必真正打鬥。他指出,善於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這強調了智慧和策略在戰爭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不浪費資源的情況下取得最佳的結果。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闉,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AI解讀】孫子介紹了不同層次的攻擊方式和攻城策略。以下是對這段話的解釋: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孫子在這句話中列出了攻擊的層次。他指出,最高明的攻擊方式是打擊敵人的謀略和計劃,其次是破壞敵人的聯盟,再次是擊潰敵人的軍隊,最後才是進行攻城。這些層次的攻擊方式代表了不同的戰略優先順序。(編按:就像中美貿易戰,美方先打擊中方的謀略和計劃如:一帶一路及中國製造2025,然後破壞中方聯盟的關係。)
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孫子強調攻城是最後的手段,只有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才應該使用。他暗示攻城是一種高風險、高耗費的行動,應該謹慎考慮。(編按:例如武力攻台)
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 孫子解釋了攻城的準備過程。他提到,攻城需要三個月的時間來準備,包括修建攻城器械(如攻城車、攻城槍等)。(編按:例如俄羅斯攻烏克蘭前)
距闉,又三月而後已: 孫子繼續談論攻城的過程。他指出,攻城需要額外的三個月時間來進行圍城和攻城行動。他在這裡提到了「距闉」,這可能指的是圍城的具體策略。
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孫子說明了攻城過程中可能遭遇的困難。他警告說,如果將領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讓蟻附生於軍中,會導致士兵的傷亡,但攻城仍然未能成功,這將成為攻城行動的災難。(編按:例如俄烏戰爭雙方)
總的來說,這段話強調了攻擊的層次和優先順序,以及攻城行動的謹慎和高風險性質。孫子提供了關於攻城準備和執行的實際建議,同時警告了攻城可能帶來的災難。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AI解讀】孫子論述了用兵的策略,特別是在攻擊方面。以下是對這段話的解釋:
屈人之兵,而非戰也: 孫子指出,善於用兵的人能夠在不必實際交戰的情況下,使敵軍感到屈服。這強調了運用智慧和戰略,使敵人在不進行實戰的情況下就屈服。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孫子解釋,善於用兵的人能夠不必實際進行攻城戰,而是使敵城自行投降。這反映了用智慧和策略進行攻擊,以避免高風險的攻城行動。
毀人之國,而非久也: 孫子提到,用兵的目的不是長時間地摧毀敵國。他強調,目標是在短時間內達到戰略目標,而不是長時間的持續戰爭。
必以全爭于天下: 孫子指出,用兵的目標是爭取天下的支持和認同。他暗示只有得到廣泛的支持,才能在戰爭中取得優勢。
故兵不頓,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孫子總結了攻擊的策略。他說明,運用智慧和戰略,能夠使戰爭不必陷入長期的僵局,而是在不浪費資源的情況下取得最大的利益。這就是謀攻的本質。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 孫子提供了一種策略指南。他說明,用兵的法則是:在對付敵人時,若有十分的把握,則進行圍攻;若有五分的把握,則進行實質攻擊;若能使敵人自相矛盾,則將其分化;若敵人能夠迅速反擊,則準備應戰;若敵人兵力較少,則採取守勢;若敵人過於強大,則選擇迴避。這些法則強調了用兵的多樣性和靈活性。
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孫子總結說,對付小而強硬的敵人,可以採取堅持的策略;而對付大的敵人,可以採取擒敵的策略。這反映了用兵的巧妙和靈活性。
總的來說,這段話強調了用兵的智慧和戰略,尤其在攻擊方面。孫子提供了一系列原則,強調了戰爭的多樣性、靈活性和智慧的重要性。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故軍之所以患于君者三:不知三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三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AI解讀】孫子闡述了將領的重要性以及與統領軍隊相關的策略。以下是對這段話的解釋:
將者,國之輔也: 孫子強調將領是國家的支柱,他們的作用在於支持和維護國家。將領的能力和智慧直接影響國家的強弱。
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孫子進一步指出,如果將領能夠有效地支持國家的需求,國家必然強大。相反,如果將領不能有效執行其職責,國家就會處於虛弱的狀態。
軍之所以患于君者三: 孫子列舉了三種導致軍隊困難的情況:
不知三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 將領不了解在某些情況下,軍隊不應該進攻,卻錯誤地下達了進攻命令。
不知三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 將領不明白在某些情況下,軍隊不應該撤退,卻錯誤地下達了撤退命令。
是謂縻軍: 將領的指揮混亂,導致軍隊受困。
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 孫子強調,如果將領對軍隊的情況不了解,卻盲目地套用一套統治政策,將會使士兵迷惑不解。
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 孫子指出,如果將領無法理解軍隊成員的能力和職責,卻一律對待,士兵將感到疑惑和不安。
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孫子結論說,如果軍隊的狀態混亂且士兵感到疑惑,諸侯國家將趁機造成威脅,而這將有利於他們在戰爭中取得勝利。
總的來說,這段話強調了將領的角色和能力,以及將領應該如何正確統領軍隊。孫子提供了將領應避免的錯誤,並強調將領應該理解軍隊的特點和情況,以確保有效的領導。
故知勝者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AI解讀】孫子解釋了在戰爭中取勝的五種要點。以下是對這段話的解釋:
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 孫子強調,了解何時應該進行戰爭,何時不應該進行戰爭,是取勝的關鍵。善於判斷戰爭的時機,能夠在適當的時候採取行動,是戰略的關鍵。
識眾寡之用者勝: 孫子指出,了解如何運用兵力的多寡,能夠在戰場上制定適切的策略,從而取得優勢。這包括在人數不足的情況下利用智慧和策略,克敵制勝。
上下同欲者勝: 孫子提到,指揮官和士兵之間的協調和合作至關重要。當上下一心、志向一致時,能夠形成強大的團隊,取得勝利。
以虞待不虞者勝: 孫子說明,運用計謀,以假象迷惑敵人,使其未能防備,然後進行出其不意的攻擊,能夠取得優勢。
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孫子強調,能夠執行指揮並保持獨立的將領,而不需要君主不斷干預,能夠在戰場上取得勝利。
總的來說,這段話強調了在戰爭中取勝的關鍵因素。孫子強調了對戰爭時機、兵力運用、團隊合作、計謀運用和將領能力的重要性。這些要點體現了智慧和策略在取勝中的作用。
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AI解讀】孫子強調了在戰爭中了解自己和了解敵人的重要性。以下是對這段話的解釋: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孫子表達了一個關鍵原則,即在戰爭中,了解自己的實力和了解敵人的情況是取勝的基礎。如果能夠同時了解自己和敵人,就能夠在多次戰鬥中保持優勢。
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 孫子指出,如果了解自己的情況但不了解敵人,可能會交替勝負。這是因為僅了解自己的優勢可能無法應對未知的敵人情況。
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孫子警告說,如果既不了解自己的情況,也不了解敵人的情況,每次戰爭都將失敗。缺乏關鍵的情報和情況分析會導致連續的失敗。
總的來說,這段話強調了在戰爭中的情報收集、分析和評估的重要性。孫子認為,只有真正了解自己和敵人,才能夠制定有效的戰略,從而取得優勢,而缺乏這種了解則可能導致失敗。
孫子兵法: 1: 始計篇 | 2: 作戰篇 | 3: 謀攻篇 | 4: 軍形篇 | 5: 兵勢篇 | 6: 虛實篇 | 7: 軍爭篇 | 8: 九變篇 | 9: 行軍篇 | 10: 地形篇 | 11: 九地篇 | 12: 火攻篇 | 13: 用間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