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料敵篇
原文:
1-武侯謂吳起曰:「今秦脅吾西,楚帶吾南,趙衝吾北,齊臨吾東,燕絕吾後,韓據吾前。六國兵四守,勢甚不便,憂此奈何?」
起對曰:「夫安國家之道,先戒為寶。今君已戒,禍其遠矣。臣請論六國之俗:夫齊陳重而不堅,秦陳散而自鬭,楚陳整而不久,燕陳守而不走,三晉陳治而不用。
夫齊性剛,其國富,君臣驕奢而簡於細民,其政寬而祿不均,一陳兩心,前重後輕,故重而不堅。擊此之道,必三分之,獵其左右,脅而從之,其陳可壞。秦性強,其地險,其政嚴,其賞罰信,其人不讓,皆有鬭心,故散而自戰。擊此之道,必先示之以利而引去之,士貪於得而離其將,乘乖獵散,設伏投機,其將可取。楚性弱,其地廣,其政騷,其民疲,故整而不久。擊此之道,襲亂其屯,先奪其氣。輕進速退,弊而勞之,勿與戰爭,其軍可敗。燕性愨,其民慎,好勇義,寡詐謀,故守而不走。擊此之道,觸而迫之,陵而遠之,馳而後之,則上疑而下懼,謹我車騎必避之路,其將可虜。三晉者,中國也,其性和,其政平,其民疲於戰,習於兵,輕其將,薄其祿,士無死志,故治而不用。擊此之道,阻陳而壓之,眾來則拒之,去則追之,以倦其師。此其勢也。
然則一軍之中,必有虎賁之士;力輕扛鼎,足輕戎馬,搴旗斬將,必有能者。若此之等,選而別之,愛而貴之,是謂軍命。其有工用五兵、材力健疾、志在吞敵者,必加其爵列,可以決勝。厚其父母妻子,勸賞畏罰,此堅陳之士,可與持久。能審料此,可以擊倍。」
武侯曰:「善。」
【AI解讀】這段對話展示了武侯和吳起討論如何面對戰略困境的情況。 武侯列舉了周圍六國的軍事威脅,而吳起則提出了詳細的策略以應對各國的特點。 以下是對這段對話的詳細解析:
武侯謂吳起曰:「今秦脅吾西,楚帶吾南,趙衝吾北,齊臨吾東,燕絕吾後,韓據吾前。 六國兵四守,勢甚不便,憂此奈何?」-武侯對吳起說:「現在秦國威脅我們的西方,楚國包圍我們的南方,趙國衝擊我們的北方,齊國臨近我們的東方,燕國切斷了我們的退路,韓國佔據了我們的前方。 六國的軍隊包圍了我們,形勢非常不利,對此我們該如何應對?」【武侯描述了他所在國家面臨的外部戰略壓力,周圍六個國家都在不同方位對他的國家構成威脅。 這種四面楚歌的形勢使得他感到非常不便和擔憂,他在詢問吳起應該如何處理這種複雜且緊迫的地緣政治局勢。】
起對曰:「夫安國家之道,先戒為寶。 今君已戒,禍其遠矣 – 吳起回答說:「安定國家的方法,首先是防患未然最為重要。 您已經採取了預防措施,因此災禍將會遠離我們。 」【吳起強調,通過提前準備和警覺,可以避免或至少減輕潛在的威脅和災難。】
臣請論六國之俗:夫齊陳重而不堅,秦陳散而自鬭,楚陳整而不久,燕陳守而不走,三晉陳治而不用 – 請允許我分析六國的軍事佈局:齊國的陣形雖重但不堅固,秦國的陣形鬆散且士兵彼此爭鬥,楚國的陣形雖整齊但不能持久,燕國的陣形注重防守卻不靈活,三晉(指韓、趙、魏)的陣形雖然有序但未被有效利用。【這裡吳起對周邊六國的軍事特點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指出了每個國家在戰略佈局上的弱點。 這樣的分析是為了説明武侯瞭解如何針對這些國家的特定弱點來制定戰略。】
夫齊性剛,其國富,君臣驕奢而簡於細民,其政寬而祿不均,一陳兩心,前重後輕,故重而不堅 – 齊國的性質剛強,國家富裕,君主和高官奢侈而忽視普通百姓,政治寬鬆但官俸分配不公,軍隊表面強大但內部不團結,前線部隊強而後備力量弱,因此雖看似強大但實際不堅固。【這裡吳起描繪了齊國內部的社會政治問題,如貧富不均和內部不團結,導致雖有外表的強大,但實際上易於被攻破。】
擊此之道,必三分之,獵其左右,脅而從之,其陳可壞 – 對付這種國家的策略,必須將其勢力分割為三部分,攻擊其左右兩翼,通過施加壓力使其屈服,這樣他們的陣形就容易被破壞。【吳起建議採用分而治之的戰術,通過分散齊國的力量,並集中攻擊其軍隊的薄弱環節,迫使其陷入混亂和無序,從而達到瓦解其軍力的目的。】
秦性強,其地險,其政嚴,其賞罰信,其人不讓,皆有鬭心,故散而自戰 – 秦國本質上強硬,地理位置險要,政治制度嚴格,獎懲制度明確可信,其人民個性剛強不相讓,都具有戰鬥精神,因此他們雖強但容易內部自行爭鬥。【這裡吳起描述了秦國的幾個關鍵特徵:地理上的防禦優勢、嚴格的政治環境以及強烈的個人主義傾向,這些因素雖然造就了一個強硬的國家,但也導致了內部的分裂和自相爭鬥。】
擊此之道,必先示之以利而引去之,士貪於得而離其將,乘乖獵散,設伏投機,其將可取 – 對付這種國家的策略,應該首先用利益誘惑他們,引導他們遠離自己的將領。 當士兵因貪圖利益而背離他們的指揮官時,就可以利用這種分裂進行攻擊,設置伏擊和機會,從而俘獲他們的將領。【吳起提議利用秦國士兵的貪婪和個人主義傾向來製造內部不和,通過誘惑和分化策略,瓦解其軍隊的團結和效率,然後在混亂中捕獲或消滅其領導層。】
楚性弱,其地廣,其政騷,其民疲,故整而不久 – 楚國本質上較為脆弱,領土廣闊,政治不穩定,民眾疲憊,因此雖能暫時維持整齊的軍隊狀態,但無法持久。【吳起描述了楚國的幾個關鍵弱點:廣闊的國土使得管理和防禦變得困難,政治動蕩導致國家功能低效,加上民眾的疲憊不堪,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楚國的軍隊雖看似整齊,但在持久戰中難以維持戰鬥力。】
擊此之道,襲亂其屯,先奪其氣。 輕進速退,弊而勞之,勿與戰爭,其軍可敗 – 對付這種國家的策略,應該突襲其軍營,首先奪取其士氣。 採用快速進攻后迅速撤退的戰術,疲勞並消耗他們,避免與之正面戰爭,這樣他們的軍隊就可以被擊敗。【吳起提出的策略是利用楚國軍隊的短期集結能力,通過快速的突襲行動來擾亂楚軍,並迅速撤退,避免長時間的正面衝突。 這種打擊和撤退的戰術旨在削弱楚軍的士氣和戰鬥力,通過連續的騷擾和耗費對方力量,最終導致楚軍的崩潰。】
燕性愨,其民慎,好勇義,寡詐謀,故守而不走 – 燕國的本質是誠實,民眾謹慎,崇尚勇敢和正義,不擅長使用詭詐的策略,因此他們擅長防守但不善於撤退。【這裡吳起描述了燕國的國民性格和文化傾向,強調了他們的勇敢和正直,但也指出了這種性格導致的戰略缺陷,即在面臨不利情況時可能缺乏靈活的應對策略。】
擊此之道,觸而迫之,陵而遠之,馳而後之,則上疑而下懼,謹我車騎必避之路,其將可虜 – 對付這種國家的策略,應當接觸后迅速施加壓力,高位攻擊后迅速拉開距離,快速移動到他們的後方,這樣做將使得燕國的上層產生疑慮而下層感到恐懼。 注意規避他們的主要防禦力量,可以俘獲他們的將領。【吳起提出的戰術是利用燕國的防守性格,通過快速和多變的攻擊行動製造混亂和不安,從而瓦解其軍隊的士氣和組織結構。 通過快速的機動和突襲,可以迫使燕軍的指揮官在混亂中被俘或被殺。】
三晉者,中國也,其性和,其政平,其民疲於戰,習於兵,輕其將,薄其祿,士無死志,故治而不用 – 三晉地處中原,本質上性情溫和,政治平穩,但民眾因長期戰爭而疲憊,雖熟悉軍事但不重視其將領,待遇低,士兵缺乏犧牲精神,因此雖有治理但未能有效利用。【吳起描繪了三晉的內部狀態,表明雖然這些國家政治穩定,但由於對軍事領導層的輕視和對士兵的不良待遇,導致士兵士氣低落,缺乏戰鬥動力。】
擊此之道,阻陳而壓之,眾來則拒之,去則追之,以倦其師。 此其勢也 – 對付這種情況的策略是,布陣阻擋並加以壓迫,當敵軍集結時抵抗,當敵軍撤退時追擊,以此策略疲勞他們的軍隊。 這是其勢。【吳起建議採取靈活的防禦和進攻策略,利用三晉軍隊的士氣不高和缺乏有效指揮的弱點。 通過在戰術上保持主動,強調耗敵策略,逐步削弱敵軍的戰鬥力和意志。】
然則一軍之中,必有虎賁之士;力輕扛鼎,足輕戎馬,搴旗斬將,必有能者 – 因此,在軍隊中一定存在傑出的戰士,他們力大能舉鼎,跑得快如同騎戰馬,能夠奪取敵旗和斬殺敵將,這些都是有實力的人。【吳起指出,在任何軍隊中都有才能出眾的士兵,這些士兵具有非凡的身體能力和戰鬥技能,是軍隊中的精英。】
若此之等,選而別之,愛而貴之,是謂軍命 – 對於這樣的人,應當挑選出來,區別對待,給予愛護和重視,這就是所謂的軍中的命令。【吳起強調對這些優秀士兵的特殊管理和獎勵,提出應通過提拔和特別照顧來激發他們的忠誠和戰鬥潛力。】
其有工用五兵、材力健疾、志在吞敵者,必加其爵列,可以決勝 – 那些擅長使用各種兵器,身體強健迅速,志向在於吞滅敵人的,必須提升他們的爵位,這可以決定戰爭的勝負。【提出對具有多方面軍事技能和強烈戰鬥意志的士兵應給予更高的軍銜和地位,認為這些人是決定戰鬥成敗的關鍵。】
厚其父母妻子,勸賞畏罰,此堅陳之士,可與持久 – 慷慨地對待他們的家人,通過獎勵和懲罰來激勵他們,這些是能夠堅定陣腳的士兵,能夠持久作戰。【吳起提出了一個關於如何通過關照士兵家庭和適當的激勵措施來增強士兵的戰鬥意志和忠誠度的策略。】
能審料此,可以擊倍 – 能夠準確評估並利用這些因素,可以使戰鬥力翻倍。【強調通過精確管理和有效利用軍隊中的人才資源,可以顯著提高軍隊的整體戰鬥效能。】
武侯曰:「善。」 – 武侯說:「好。」【武侯對吳起的建議表示贊同和接受,顯示了他對吳起戰略見解的高度評價和信任。】
原文:
2-吳子曰:「凡料敵有不卜而與之戰者八:
一曰疾風大寒,早興寤遷,刊木濟水,不憚艱難;
二曰盛夏炎熱,晏興無間,行驅飢渴,務於取遠;
三曰師既淹久,糧食無有,百姓怨怒,祅祥數起,上不能止;
四曰軍資既竭,薪芻既寡,天多陰雨,欲掠無所;
五曰徒眾不多,水地不利,人馬疾疫,四鄰不至;
六曰道遠日暮,士眾勞懼,倦而未食,解甲而息;
七曰將薄吏輕,士卒不固,三軍數驚,師徒無助;
八曰陳而未定,舍而未畢,行阪涉險,半隱半出。諸如此者,擊之勿疑。
有不占而避之者六:
一曰土地廣大,人民富眾;
二曰上愛其下,惠施流布;
三曰賞信刑察,發必得時;
四曰陳功居列,任賢使能;
五曰師徒之眾,兵甲之精;
六曰四鄰之助,大國之援。
凡此不如敵人,避之勿疑。所謂見可而進,知難而退也。」
【AI解讀】這段話中,吳起概述了在特定條件下與敵作戰時不需占卜即可決定的八種情況,每種情況都是敵軍在戰術或策略上的明顯弱點。 以下是對這些情況的詳細解釋:
一曰疾風大寒,早興寤遷,刊木濟水,不憚艱難; – 當敵軍在極端惡劣的天氣條件下,如強風和嚴寒中行動,而且他們不畏艱難地進行行軍和渡水,這種時候他們往往會疲憊且易受攻擊。
二曰盛夏炎熱,晏興無間,行驅飢渴,務於取遠; – 在酷熱的夏天,如果敵軍起行晚且連續行進,忽視間歇休息而且追求遠距離目標,導致士兵饑渴和疲勞。
三曰師既淹久,糧食無有,百姓怨怒,祅祥數起,上不能止; – 如果敵軍長時間駐紮未動,糧食耗盡,民眾憤怒不滿,不祥之兆頻發,且上層指揮無法控制局面。
四曰軍資既竭,薪芻既寡,天多陰雨,欲掠無所; – 敵軍的物資和糧草即將耗盡,連日來的陰雨天氣使得他們無法進行掠奪補給。
五曰徒眾不多,水地不利,人馬疾疫,四鄰不至; – 敵軍兵力不足,地勢和水源條件不利,人員和馬匹出現疫病,且周圍沒有援軍。
六曰道遠日暮,士眾勞懼,倦而未食,解甲而息; – 敵軍行軍路程遠且行至日暮,士兵疲憊且恐懼,疲倦到了極點還未進食,開始卸甲休息。
七曰將薄吏輕,士卒不固,三軍數驚,師徒無助; – 如果敵軍將領能力低下,官員輕浮,士兵不穩定,經常出現恐慌,整個軍隊無人可依靠。
八曰陳而未定,舍而未畢,行阪涉險,半隱半出。– 敵軍陣形未能穩固,營寨尚未建完,行進中經過險阻地形,部隊處於暴露狀態。
諸如此者,擊之勿疑 – 對於這些情況,應當毫不猶豫地攻擊。
【吳起強調在敵軍弱點顯露時迅速和果斷地行動是取得勝利的關鍵。 這些情形都表明敵軍正處於不利的狀態,是進攻的最佳時機。】
這段話是吳起討論在哪些情況下應避免與敵作戰,即當敵人在某些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時,主張採取避戰策略。 以下是對這六種情況的解釋:
一曰土地廣大,人民富眾; – 當敵國土地廣闊且人口眾多時,這意味著他們有龐大的資源和兵力可供調動,難以在短期內被擊敗。
二曰上愛其下,惠施流布; – 如果敵國的統治者受到人民的愛戴,且政府政策仁慈且廣泛惠及民眾,這樣的國家民心歸附,社會穩定,不易動搖。
三曰賞信刑察,發必得時; – 敵國若獎懲分明,法律嚴明而公正,政策執行得當及時,這表明他們的行政效率高,社會秩序良好。
四曰陳功居列,任賢使能; – 如果敵國重視功績,任用賢能之人,這意味著他們的政府和軍隊由高效能人才管理,其戰略執行力強。
五曰師徒之眾,兵甲之精; – 敵軍如果人數眾多,裝備精良,說明其軍事力量強大,難以直接對抗。
六曰四鄰之助,大國之援; – 當敵國得到周邊國家或大國的支持和援助時,他們在軍事和物資上會更加強大。
凡此不如敵人,避之勿疑。 所謂見可而進,知難而退也 – 當自身國家在這些方面不如敵國時,應當避免與之直接衝突,採取避戰策略。 這是典型的「見好就進,知難就退」的戰略思想。
【這些原則展示了吳起對戰爭策略的深入理解,強調了評估自身與敵方的實力差異,並根據這種評估選擇戰鬥或避戰。 這種策略旨在保護國家的長期利益,避免無謂的犧牲和損失。】
原文:
3-武侯問曰:「吾欲觀敵之外以知其內,察其進以知其止,以定勝負,可得聞乎?」
起對曰:「敵人之來,蕩蕩無慮,旌旗煩亂,人馬數顧,一可擊十,必使無措。諸侯大會,君臣未和,溝壘未成,禁令未施,三軍匈匈,欲前不能,欲去不敢,以半擊倍,百戰不殆。」
【AI解讀】在這段對話中,武侯詢問吳起如何通過觀察敵人的外部表現來瞭解其內部狀況,從而決定戰鬥的勝負。 吳起給出了詳細的答覆,解釋了如何識別敵人的弱點並在戰場上利用這些弱點。 以下是對這段對話的解釋:
武侯問曰:「吾欲觀敵之外以知其內,察其進以知其止,以定勝負,可得聞乎?」 – 武侯問道:「我想通過觀察敵人的外部行為來了解他們的內部情況,通過觀察他們的進攻行動來判斷他們的停止時機,以此來確定勝負,這種方法可以學習嗎?」【武侯的問題指向如何通過觀察敵人的行為和表像來推斷其內部結構和意圖,以便在戰鬥中做出更精準的決策。】
起對曰:「敵人之來,蕩蕩無慮,旌旗煩亂,人馬數顧,一可擊十,必使無措 – 吳起回答說:「當敵人來襲時,如果他們顯得漫不經心,旗幟混亂,士兵和戰馬頻繁回頭看,這時他們極易被擊敗,可用少量兵力擊敗多量敵人,使他們措手不及。」【吳起描述了敵軍在組織鬆散、士氣低落時的外部表現,這些都是敵軍內部混亂和不穩定的明顯跡象,可以被用來作為進攻的優勢。】
諸侯大會,君臣未和,溝壘未成,禁令未施,三軍匈匈,欲前不能,欲去不敢,以半擊倍,百戰不殆 – 在各諸侯的大會中,如果發現君臣之間不和諧,防禦工事尚未完成,命令和禁令還未下達,三軍顯得焦慮不安,既想前進又害怕撤退,這種情況下,即使是用一半的兵力也能擊敗兩倍的敵人,百戰不殆。 【吳起進一步詳述了如何利用敵人的戰術失誤和指揮不力。 當敵軍內部出現分歧,缺乏準備和明確指揮時,即使在兵力上處於劣勢,也能通過策略取得勝利。】
原文:
4-武侯問敵必可擊之道。
起對曰:「用兵必須審敵虛實而趨其危。敵人遠來新至、行列未定可擊,既食未設備可擊,奔走可擊,勤勞可擊,未得地利可擊,失時不從可擊,旌旗亂動可擊,涉長道後行未息可擊,涉水半渡可擊,險道狹路可擊,陳數移動可擊,將離士卒可擊,心怖可擊。凡若此者,選銳衝之,分兵繼之,急擊勿疑。」
【AI解讀】武侯的詢問旨在瞭解何時可以確定性地攻擊敵人,以確保取得戰鬥的優勢。 吳起的回答詳盡地列出了多種具體情形,這些情形都表明敵軍處於弱勢或不穩定狀態,是發動攻擊的理想時機。 以下是對吳起回答中提到的各個具體情形的解釋:
敵人遠來新至、行列未定可擊 – 敵軍經過長途行軍剛到達,陣形尚未穩定時,應發動攻擊。
既食未設備可擊 – 敵軍在進食后,尚未做好繼續行軍或戰鬥的準備時,應發動攻擊。
奔走可擊 – 敵軍在快速移動或撤退中,組織混亂時,應發動攻擊。
勤勞可擊 – 敵軍由於長時間的勞累,士氣和體力下降時,應發動攻擊。
未得地利可擊 – 敵軍未能佔據有利地形時,應發動攻擊。
失時不從可擊 – 敵軍錯過了作戰的最佳時機或未能及時行動時,應發動攻擊。
旌旗亂動可擊 – 敵軍的旗幟移動混亂,指示士氣或指揮系統混亂時,應發動攻擊。
涉長道後行未息可擊 – 敵軍在經過長途行軍后未得到休息時,應發動攻擊。
涉水半渡可擊 – 敵軍在過水過程中,當部隊還在水中時,應發動攻擊。
險道狹路可擊 – 敵軍在通過險要或狹窄路段時,應發動攻擊。
陳數移動可擊 – 敵軍在調整陣型時,應發動攻擊。
將離士卒可擊 – 敵軍將領與士兵之間出現分離時,應發動攻擊。
心怖可擊 – 感覺到敵軍害怕或心理受到重創時,應發動攻擊。
凡若此者,選銳衝之,分兵繼之,急擊勿疑。– 面對上述情形時,應選擇精銳部隊發起衝鋒,其他部隊迅速跟進支援,迅速發動攻擊,毫不猶豫。
【這段回答顯示了吳起對戰爭中心理和戰術機動性的深刻理解,強調了抓住敵人弱點和不穩定時刻的重要性。 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有效地削弱敵軍的戰鬥力,獲得戰場上的決定性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