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應變篇
原文:
1-武侯問曰:「車堅馬良,將勇兵強,卒遇敵人,亂而失行,則如之何?」
起對曰:「凡戰之法,晝以旌旗旛麾為節,夜以金鼓笳笛為節。麾左而左,麾右而右。鼓之則進,金之則止。二吹而行,再吹而聚,不從令者誅。三軍服威,士卒用命,則戰無彊敵,攻無堅陳矣。」
【AI解讀】這段對話中,武侯詢問了在軍隊遭遇混亂時如何恢復秩序的問題,吳起提供了具體的軍事指揮和控制的方法。 以下是對這段對話的詳細解釋:
武侯問曰:「車堅馬良,將勇兵強,卒遇敵人,亂而失行,則如之何?」 – 武侯問:「如果戰車堅固,戰馬優良,將領勇猛,士兵強悍,但突然遇到敵人時隊伍卻陷入混亂,失去了行列的秩序,該如何應對?」 【這是一個關於在戰鬥中遇到突發情況,尤其是在軍隊陷入混亂時,如何迅速恢復組織性和秩序的問題。】
起對曰:「凡戰之法,晝以旌旗旛麾為節,夜以金鼓笳笛為節。 麾左而左,麾右而右。 鼓之則進,金之則止。 二吹而行,再吹而聚,不從令者誅。 三軍服威,士卒用命,則戰無強敵,攻無堅陣矣。 」 – 吳起回答說:「在戰鬥中,白天以旗幟為信號來控制軍隊的動向,晚上則以鼓聲和管樂來指揮。 向左麾旗則全軍向左轉,向右麾旗則向右轉。 鼓聲響起則進攻,金聲(銅鈸聲)響起則停止。 兩次吹哨后全軍前進,再吹一次則全軍集結。 不遵從命令的將受到處罰。 如果三軍能夠服從這種指揮威嚴,士兵能夠執行命令,那麼在戰場上就沒有強敵可以抵抗,沒有堅固的陣地不能攻破。」【這段話描述了如何通過明確的信號和嚴格的紀律來維持或恢復戰場上的秩序。 使用旗幟和音樂信號確保即使在混亂中,士兵也能清楚地知道如何行動,從而快速有效地回應戰場變化。】
原文:
2-武侯問曰:「若敵眾我寡,為之柰何?」
起對曰:「避之於易,邀之於阨。故曰:以一擊十,莫善於阨;以十擊百,莫善於險;以千擊萬,莫善於阻。今有少年卒起,擊金鳴鼓於阨路,雖有大眾,莫不驚動。故曰:用眾者務易,用少者務隘。」
【AI解讀】這段對話中,武侯詢問當面對敵軍數量上的劣勢時應如何應對,吳起給出了利用地形優勢作戰的策略。 以下是對這段話的詳細解釋:
武侯問曰:「若敵眾我寡,為之奈何?」 – 武侯問:「如果敵人的數量遠多於我們,我們應該怎麼辦?」 【武侯的問題針對的是常見的軍事問題,即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如何應對數量上佔優的敵人。】
起對曰:「避之於易,邀之於阨。 故曰:以一擊十,莫善於阨;以十擊百,莫善於險;以千擊萬,莫善於阻。 今有少年卒起,擊金鳴鼓於阨路,雖有大眾,莫不驚動。 故曰:用眾者務易,用少者務隘。 」 – 吳起回答說:「在平坦易行的地方避開敵人,在狹窄險要的地方設伏攻擊他們。 所以說,用少量兵力對抗多量兵力,最好選擇狹窄的地方;用十人對抗百人,最好選擇險要的地方;用千人對抗萬人,最好選擇阻隔的地方。 如果讓年輕士兵在險要的道路上敲擊金屬和鼓,即使面對大量敵人,也能使他們驚慌。 因此,使用大軍時要尋找開闊地帶,使用少量兵力時要選擇狹窄地帶。」 【吳起的回答強調了在面對數量上的不利時,應利用地形的優勢來彌補兵力上的不足。 通過選擇適當的戰場,即使是少量的兵力也能發揮出較大的作戰效能。 他建議在地形狹窄或難以通行的地方設伏,利用地形的限制來增強自己的防禦能力和攻擊效率。】
原文:
3-武侯問曰:「有師甚眾,既武且勇;背大險阻,右山左水;深溝高壘,守以彊弩;退如山移,進如風雨,糧食又多。難與長守。」
對曰:「大哉問乎!非此車騎之力,聖人之謀也。能備千乘萬騎,兼之徒步,分為五軍,各軍一衢。夫五軍五衢,敵人必惑,莫之所加。敵人若堅守以固其兵,急行間諜以觀其慮。彼聽吾說,解之而去。不聽吾說,斬使焚書,分為五戰。戰勝勿追,不勝疾歸。如是佯北,安行疾鬭,一結其前,一絕其後。兩軍𠾑枚,或左或右,而襲其處。五軍交至,必有其力。此擊彊之道也。」
【AI解讀】這段對話中,武侯向吳起詢問如何應對在地理位置和兵力上都佔有絕對優勢的敵人。 吳起的回答提供了一種複雜的軍事策略。 以下是對這段話的詳細解釋:
武侯問曰:「有師甚眾,既武且勇;背大險阻,右山左水;深溝高壘,守以強弩;退如山移,進如風雨,糧食又多。 難與長守。 」 – 武侯問:「如果敵軍數量龐大,兵士既勇猛又善戰;背靠難以逾越的地形,右側是山,左側是水;有深溝高壘的防禦,使用強大的弩來防守;他們撤退堅如山嶽,進攻猛如風雨,且糧食充足,難以與之長時間對峙,應該怎麼辦?」 【武侯描述了一個在地理和資源上都具有絕對優勢的敵人,詢問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進行戰鬥。】
對曰:「大哉問乎!非此車騎之力,聖人之謀也。 能備千乘萬騎,兼之徒步,分為五軍,各軍一衢。 夫五軍五衢,敵人必惑,莫之所加。 敵人若堅守以固其兵,急行間諜以觀其慮。 彼聽吾說,解之而去。 不聽吾說,斬使焚書,分為五戰。 戰勝勿追,不勝疾歸。 如是佯北,安行疾鬥,一結其前,一絕其後。 兩軍𠾑枚,或左或右,而襲其處。 五軍交至,必有其力。 此擊強之道也。 」 – 吳起回答:「這是一個重大的問題!這不是依靠車騎的力量,而是需要聖人的智謀。 如果能備足千車萬騎,並有步兵支援,將軍隊分為五路,每路各守一方。 五路軍隊將使敵人感到困惑,不知如何應對。 如果敵人選擇堅守,我們就派間諜快速偵察他們的動向。 如果他們聽從我們的條件,就和平解決;如果不聽,就斬殺使者,銷毀通信,分五路進行戰鬥。 戰鬥勝利后不要追擊,敗則迅速撤退。 這樣做似乎向北撤退,實則準備迅速反擊,一路阻斷敵人前進,一路切斷其後路。 兩軍隨機左右突擊,攻擊敵人。 五路軍隊交替進攻,必能發揮力量。 這是攻擊強敵的策略。」 【吳起的策略強調了分散和困惑敵人,利用多路軍隊進行靈活的戰術運動,以及在關鍵時刻集中力量進行決定性的攻擊。 此外,他提出了在戰術上保持靈活性和機動性,以及如何根據戰場情況快速調整戰略。】
原文:
4-武侯問曰:「敵近而薄我,欲去無路,我眾甚懼,為之柰何?」對曰:「為此之術,若我眾彼寡,各分而乘之。彼眾我寡,以方從之。從之無息,雖眾可服。」
【AI解讀】在這段對話中,武侯詢問在敵軍逼近且我方處於劣勢、無路可退並且士氣低落的情況下應如何應對。 吳起提供了針對不同情況的戰術建議。 以下是對這段話的詳細解釋:
武侯問曰:「敵近而薄我,欲去無路,我眾甚懼,為之奈何?」 – 武侯問:「如果敵人逼近並對我們發起攻擊,我們無路可退,我方士兵非常恐懼,我們應該怎麼辦?」 【這是一個關於在戰略位置和士氣都不利的情況下,如何應對敵方進攻的問題。】
對曰:「為此之術,若我眾彼寡,各分而乘之。 彼眾我寡,以方從之。 從之無息,雖眾可服。 」 – 吳起回答說:「對於這種情況,如果我們的兵力多於敵人,應該將兵力分散並從多個方向對敵進行攻擊。 如果敵人的兵力多於我們,我們應該保持隊形緊密並持續跟隨敵人。 通過持續不斷地跟隨,即使對方兵力眾多,也能被我們制服。」 【這段回答提供了兩種戰術應對策略:一是利用兵力優勢通過分散行動增加攻擊效率,二是在兵力劣勢時通過緊密和持續的行動來維持防禦並尋找反擊機會。】
原文:
5-武侯問曰:「若遇敵於谿谷之間,傍多險阻,彼眾我寡,為之奈何?」
起對曰:「諸丘陵、林谷、深山、大澤,疾行亟去,勿得從容。若高山深谷,卒然相遇,必先鼓譟而乘之。進弓與弩,且射且虜。審察其政,亂則擊之勿疑。」
【AI解讀】在這段對話中,武侯詢問如果在險峻的山谷中遇到敵人,且敵人兵力多於己方時,應如何應對。 吳起給出了具體的戰術建議。 以下是對這段話的詳細解釋:
武侯問曰:「若遇敵於溪谷之間,傍多險阻,彼眾我寡,為之奈何?」 – 武侯問:「如果在險要的溪谷中遇到敵人,而且敵人的兵力多於我們,我們應該怎麼辦?」 【這是一個關於在地形複雜且不利的情況下,如何應對兵力上的不足的問題。】
起對曰:「諸丘陵、林谷、深山、大澤,疾行亟去,勿得從容。 若高山深谷,卒然相遇,必先鼓噪而乘之。 進弓與弩,且射且擄。 審察其政,亂則擊之勿疑。 」 – 吳起回答說:「在丘陵、森林、深山和大澤等地,要迅速行動,不可慢待。 如果在高山或深谷突然遇到敵人,必須先發制人,製造噪音來擾亂敵人,並利用這種混亂進行攻擊。 使用弓箭和弩進行射擊並捕獲敵人。 仔細觀察敵人的行動,如果他們處於混亂狀態,就毫不猶豫地攻擊他們。」 【這段回答提供了在地勢複雜和敵強我弱情況下的應對策略。 強調了利用環境和速度的重要性,建議在敵人未能完全準備或處於混亂中迅速進行攻擊,利用弓弩等遠端武器來增加戰鬥的有效性。】
原文:
6-武侯問曰:「左右高山,地甚狹迫,卒遇敵人,擊之不敢,去之不得,為之奈何?」
起對曰:「此謂谷戰,雖眾不用。募吾材士與敵相當,輕足利兵以為前行,分車列騎隱於四旁,相去數里,無見其兵,敵必堅陳,進退不敢。於是出旌列旆,行出山外營之,敵人必懼。車騎挑之,勿令得休。此谷戰之法也。」
【AI解讀】這段對話中,武侯詢問如何應對在狹窄的山區地帶遭遇敵人,且既無法安全撤退也難以直接進攻的情形。 吳起提供了詳細的戰術應對策略。 以下是對這段話的詳細解釋:
武侯問曰:「左右高山,地甚狹迫,卒遇敵人,擊之不敢,去之不得,為之奈何?」 – 武侯問:「如果我們被左右高山所圍,地形非常狹窄,突然遇到敵人,既不敢進攻也無法撤退,我們應該怎麼辦?」 【武侯的問題關注於在地勢極端不利和戰術選擇有限的情況下,如何處理戰鬥。
起對曰:「此謂谷戰,雖眾不用。 募吾材士與敵相當,輕足利兵以為前行,分車列騎隱於四旁,相去數里,無見其兵,敵必堅陣,進退不敢。 於是出旌列旗,行出山外營之,敵人必懼。 車騎挑之,勿令得休。 此谷戰之法也。 」 – 吳起回答說:「這種情況稱為谷戰,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敵人人數眾多也難以充分利用。 應該招募與敵方相當的優秀士兵,派遣行動迅速、裝備輕便的兵力作為前鋒。 將戰車和騎兵分散隱藏在四周,保持數里之遙,使敵人看不到我們的主力。 敵人因此會形成堅固的陣型,不敢輕舉妄動。 然後,我們應該展示旗幟,安排部隊行進到山外並設立營地,使敵人感到恐懼。 利用戰車和騎兵挑戰敵人,不讓他們有休息的機會。 這就是在谷地作戰的策略。」 【吳起的策略強調利用地形和心理戰術來削弱敵人的戰鬥意志。 通過隱蔽部署、顯示力量和積極騷擾,可以在物理上和心理上壓制敵人,即使在不利的地形中也能找到取勝的機會。】
原文:
7-武侯問曰:「吾與敵相遇大水之澤,傾輪沒轅,水薄車騎,舟楫不設,進退不得,為之奈何?」起對曰:「此謂水戰,無用車騎,且留其傍。登高四望,必得水情。知其廣狹,盡其淺深,乃可為奇以勝之。敵若絕水,半渡而薄之。」
【AI解讀】在這段對話中,武侯詢問如何應對在大水澤地遇敵,且戰車難以行駛,船隻未備好,無法進退的情況。 吳起提供了針對水上戰鬥的策略。 以下是對這段話的詳細解釋:
武侯問曰:「吾與敵相遇大水之澤,傾輪沒軸,水淺車騎,舟楫不設,進退不得,為之奈何?」 – 武侯問:「如果我和敵人在大水澤地相遇,戰車陷入,水又淺到無法使用騎兵,而且沒有準備船隻,既不能前進也不能後退,我們應該怎麼辦?」 【這是一個關於在特殊地形和環境下遇到戰鬥困境的問題,特別是在水域環境中如何應對。】
起對曰:「此謂水戰,無用車騎,且留其旁。 登高四望,必得水情。 知其廣狹,盡其淺深,乃可為奇以勝之。 敵若絕水,半渡而薄之。 」 – 吳起回答說:「這種情況稱為水戰,車騎在此無用,應該留在一旁。 應該登高四處觀望,確切瞭解水域的情況。 瞭解水域的寬窄和水的深淺,然後才能採用出奇制勝的戰術。 如果敵人試圖渡水,應在他們渡水到一半時發起攻擊。」 【吳起的答案強調了首先對環境進行詳細偵察的重要性,並根據這些資訊制定戰術。 在水戰中,瞭解具體的地形和水文情況對於制定有效的戰術至關重要。 他建議利用敵人在渡水時的脆弱時刻進行攻擊,這是一種常見的利用敵人行動中的弱點來取得戰鬥優勢的策略。】
原文:
8-武侯問曰:「天久連雨,馬陷車止,四面受敵,三軍驚駭,為之奈何?」起對曰:「凡用車者,陰濕則停,陽燥則起;貴高賤下,馳其強車;若進若止,必從其道。敵人若起,必逐其跡。」
【AI解讀】這段對話中,武侯詢問在持續降雨導致馬匹陷泥、戰車無法行駛,並且四面楚歌、軍隊驚慌的情況下應如何應對。 吳起提供了具體的戰術建議來應對這種複雜的環境。 以下是對這段話的詳細解釋:
武侯問曰:「天久連雨,馬陷車止,四面受敵,三軍驚駭,為之奈何?」 – 武侯問:「如果長時間連續下雨,導致馬匹陷入泥潭,戰車無法前進,四面被敵人包圍,且我方軍隊驚慌失措,我們應該怎麼辦?」 【武侯的問題描述了一個極端不利的戰場環境和心理狀態,詢問在這種情況下的有效應對策略。】
起對曰:「凡用車者,陰濕則停,陽燥則起;貴高賤下,馳其強車;若進若止,必從其道。 敵人若起,必逐其跡。 」 – 吳起回答說:「對於使用戰車的軍隊,如果天氣陰濕就應停止前進,如果天氣晴朗乾燥則可以行動;在地勢高的位置使用戰車,在地勢低的位置盡量避免;無論是前進還是停止,都必須考慮道路的條件。 如果敵人開始行動,我們應該追隨他們的蹤跡。」 【吳起的答案強調了根據環境條件靈活調整戰術的重要性。 他建議在不利的天氣和地形條件下採取保守的戰術,等待有利的條件再採取行動。 此外,他提倡在敵人行動時迅速反應,利用敵人的行動開展追擊。】
原文:
9-武侯問曰:「暴寇卒來,掠吾田野,取吾牛羊,則如之何?」
【AI解讀】在這段對話中,武侯詢問如何應對突然出現的強盜,這些強盜搶奪田野並掠奪牛羊的情況。 以下是對這個問題的詳細解釋:
武侯問曰:「暴寇卒來,掠吾田野,取吾牛羊,則如之何?」 – 武侯問:「如果突然有強盜來襲,搶奪我們的田野並帶走我們的牛羊,我們應該如何應對?」【武侯的問題關注於如何應對非正規軍事力量或強盜的突襲,這些突襲直接威脅到民生和資源。】
原文:
10-起對曰:「暴寇之來,必慮其強,善守勿應。彼將暮去,其裝必重,其心必恐,還退務速,必有不屬。追而擊之,其兵可覆。」
【AI解讀】在這段對話中,吳起回應武侯關於如何應對突然襲擊的暴寇的詢問,提供了詳細的戰術建議。 以下是對這段話的詳細解釋:
暴寇之來,必慮其強,善守勿應。 – 當暴寇突然襲來時,首先需要評估他們的實力。 建議採取防守的策略,而不是貿然出擊。【這建議在面對未知或強大敵人時,首先保持防守,以避免在不明情況下遭受更大損失。】
彼將暮去,其裝必重,其心必恐,還退務速,必有不屬。 – 預計敵人在傍晚時分會撤退。 由於他們攜帶重裝備和掠奪品,心中將充滿恐懼,撤退時會急於逃離,這會導致他們的行列出現混亂。【這段描述強調了利用敵人在撤退時的弱點,如重裝備導致的緩慢移動和心理上的恐慌,這些因素會降低敵人的戰鬥效率。】
追而擊之,其兵可覆。 – 在敵人撤退、行列混亂之時追擊,可以有效地擊敗敵人。【吳起建議在敵人最脆弱、最混亂的時刻發起追擊,這時敵人由於心理和物理上的負擔而難以有效應對,是取得勝利的最佳時機。】
原文:
11-吳子曰:「凡攻敵圍城之道,城邑既破,各入其宮。御其祿秩,收其器物。軍之所至,無刊其木、發其屋、取其粟、殺其六畜、燔其積聚,示民無殘心。其有請降,許而安之。」
【AI解讀】這段話中,吳起提出了在攻破敵方城池后的行動指導原則,旨在展示一種相對文明和有序的軍事佔領策略。 以下是對這段話的詳細解釋:
凡攻敵圍城之道,城邑既破,各入其宮。 – 在攻克敵方城市后,士兵應進入敵方的宮殿。【這指的是在城市被攻破後,首先佔領重要的政治和行政中心,確保控制權的轉移。】
御其祿秩,收其器物。 – 接管被佔領地的行政管理和收集重要的物資。【表明在控制了政治中心后,應立即接管地方的行政和財政系統,並收集可能對戰爭努力有幫助的資源和財物。】
軍之所至,無刊其木、發其屋、取其粟、殺其六畜、燔其積聚,示民無殘心。 – 軍隊到達之處,不應砍伐樹木、拆除房屋、掠奪糧食、屠殺家畜或焚燒儲藏,以此向民眾展示我們沒有殘忍的意圖。【這一行為準則旨在保護佔領區內的基礎設施和民生,減少戰爭對普通民眾的影響,同時通過展示仁慈的姿態來贏得民心。】
其有請降,許而安之。 – 對於請求投降的敵方,應予以接納並確保他們的安全。【這一策略不僅有助於減少進一步的抵抗,還能通過寬容的舉措穩定局勢,促進長期的和平與秩序。】
吳子兵法:
圖國第一篇 | 料敵第二篇 | 治兵第三篇 | 論將第四篇 | 應變第五篇 | 勵士第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