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子兵法-圖國第一篇

卷上圖國篇

吳子兵法-圖國第一篇

原文:

1-吳起儒服以兵機見魏文侯。文侯曰:「寡人不好軍旅之事。」 起曰:「臣以見占隱,以往察來,主君何言與心違?今君四時使斬離皮革,掩以朱漆,畫以丹青,爍以犀象。冬日衣之則不溫,夏日衣之則不涼。為長戟二丈四尺,短戟一丈二尺。革車奄戶,縵輪籠轂,觀之於目則不麗,乘之以田則不輕,不識主君安用此也?若以備進戰退守,而不求能用者,譬猶伏雞之搏狸,乳犬之犯虎,雖有鬥心,隨之死矣。昔承桑氏之君,修德廢武,以滅其國。有扈氏之君,恃眾好勇,以喪其社稷。明主鑒茲,必內修文德,外治武備。故當敵而不進,無逮於義矣;僵屍而哀之,無逮於仁矣。」 於是文侯身自布席,夫人捧觴,醮吳起於廟,立為大將,守西河。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餘則鈞解。闢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

【AI解讀】這段文字描繪了戰國時期吳起與魏文侯的一次對話,以及吳起的軍事才能如何幫助魏國擴張和鞏固勢力。以下是這段話的現代化解釋:

吳起儒服以兵機見魏文侯 – 吳起身著儒士服裝,卻以軍事智慧見到魏文侯。【吳起雖然外表像學者,但他來見魏文侯是為了討論軍事策略。】
文侯曰:「寡人不好軍旅之事。」 – 魏文侯說:「我不喜歡軍事之事。」【魏文侯表示他本人並不喜歡涉及軍事或戰爭的事務。】
起曰:「臣以見佔隱,以往察來,主君何言與心違?」 – 吳起說:「我根據以往的觀察,主君你怎麼能言行不一呢?」【吳起質疑魏文侯的言辭與其實際行為的矛盾。】
今君四時使斬離皮革,掩以朱漆,畫以丹青,爍以犀象。冬日衣之則不溫,夏日衣之則不涼 – 你整年讓人割裁皮革,塗上紅漆,繪以藍綠色,飾以犀牛和象牙。冬天穿了不暖,夏天穿了不涼。【吳起批評魏文侯雖然裝飾華麗,但實際上不實用,無論是在冬天還是夏天穿著都不舒適。】
為長戟二丈四尺,短戟一丈二尺。革車奄戶,縵輪籠轂,觀之於目則不麗,乘之以田則不輕,不識主君安用此也? – 造了長戟二丈四尺,短戟一丈二尺。皮革車輛笨重,車輪結構複雜,看起來不美觀,用來耕作也不輕便,不知道主君為何要用這些?【吳起指出武器和車輛的設計既不美觀也不實用,質疑魏文侯使用這些裝備的目的。】
若以備進戰退守,而不求能用者,譬猶伏雞之搏狸,乳犬之犯虎,雖有鬥心,隨之死矣 – 如果只是為了準備戰鬥卻不選擇能用的裝備,就像是雞對抗狸貓,小狗對抗老虎,即使有戰鬥意志也會死。【吳起警告如果只是形式上準備戰鬥而不注重實際效用,即使有勇氣也無法取得勝利。】
於是文侯身自布席,夫人捧葴,醮吳起於廟,立為大將,守西河 – 因此,魏文侯親自鋪設座席,夫人舉杯,於廟中給吳起行酒禮,立他為大將,守護西河。【魏文侯被吳起的話感動,隆重地任命他為高級將領,負責守衛西河地區。】
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餘則鈞解。闢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 – 與其他諸侯大戰七十六次,贏了六十四次,其餘平局。開拓四周的土地,擴展了千里,這都是吳起的功勞。【吳起帶領魏國在多次戰爭中取得了顯著的成功,大大擴展了國土。】


原文:

2-吳子曰:「昔之圖國家者,必先教百姓而親萬民。有四不和:不和於國,不可以出軍;不和於軍,不可以出陳;不和於陳,不可以進戰;不和於戰,不可以決勝。是以有道之主,將用其民,先和而造大事。不敢信其私謀,必告於祖廟,啟於元龜,參之天時,吉乃後舉。民知君之愛其命,惜其死,若此之至,而與之臨難,則士以盡死為榮,退生為辱矣。」

【AI解讀】這段話是吳起論述如何治理國家和指揮軍隊的智慧,強調了內部和諧的重要性。 以下是對這段話的解釋:

昔之圖國家者,必先教百姓而親萬民 – 古時候那些規劃國家的人,首先要教育百姓並親近萬民。【治國的第一步是教育人民並獲得他們的信任和親近。】
有四不和:不和於國,不可以出軍;不和於軍,不可以出陳;不和於陳,不可以進戰;不和於戰,不可以決勝 – 有四種不和諧:國家不和諧,不能出兵;軍隊不和諧,不能列陣;陣形不和諧,不能進戰;戰鬥不和諧,不能決定勝負。【強調和諧是成功的關鍵,從國家到軍隊,再到戰鬥的每個層面,不和諧都會導致失敗。】
是以有道之主,將用其民,先和而造大事 – 因此,有道德的君主,在使用他的人民進行重大事務之前,會首先確保一切和諧。【君主在進行重大決策前,必須首先確保國內外部的和諧和統一。】
不敢信其私謀,必告於祖廟,啟於元龜,參之天時,吉乃後舉 – 不敢單憑私人計謀行事,必須在祖廟報告,在元龜(占卜用的龜殼)啟示,並考慮天時,吉祥之後才行動。【君主在做決定時會謹慎,通過傳統的儀式和觀察天象來尋求指引,確保行動的吉祥和正當性。】
民知君之愛其命,惜其死,若此之至,而與之臨難,則士以盡死為榮,退生為辱矣 – 百姓知道君主愛護他們的生命,珍惜他們的死亡,如此情至,當與之共同面對困難時,士兵會認為盡死為榮,逃生為恥。【當人民感受到君主的關愛和對他們生命的珍視時,他們會在戰場上盡忠職守,認為犧牲生命是光榮的,而逃避戰鬥是羞恥的。】


原文:

3-吳子曰:「夫道者,所以反本復始。義者,所以行事立功。謀者,所以違害就利。要者,所以保業守成。若行不合道,舉不合義,而處大居貴,患必及之。是以聖人綏之以道,理之以義,動之以禮,撫之以仁。此四德者,修之則興,廢之則衰。故成湯討桀而夏民喜悅,周武伐紂而殷人不非。舉順天人,故能然矣。」

【AI解讀】這段話是吳起對治理和道德行為的理念進行闡述,強調了遵循正確道路、義務、策略和保持成就的重要性,並以歷史上的例子來說明這些原則的實際效果。 以下是對這段話的解釋:

夫道者,所以反本復始 – 道,是指回歸到最初的本質。【強調道的概念,即所有事務都應該追溯到其根本,保持其原始和純潔的狀態。】
義者,所以行事立功 – 義,是用來正確行事和建立功績。【義作為行為的準則,確保行為和決策符合道德標準和社會期望。】
謀者,所以避害就利 – 謀,是為了避免危害和尋求利益。【謀略用於指導如何在避免風險的同時獲取最大的利益。】
要者,所以保業守成 – 要,是為了維護成就和保持已有的業務。【重視保持和維護現有的成就和狀態,確保長期的穩定和繁榮。】
若行不合道,舉不合義,而處大居貴,患必及之 – 如果行為不符合道,行動不符合義,卻處於高位顯赫的位置,災難必將到來。【警告說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道德,即使他處於高位,也難免遭遇災難。】
是以聖人綏之以道,理之以義,動之以禮,撫之以仁 – 因此,聖人用道來安撫人心,用義來管理事務,用禮來調動人,用仁來撫慰人。【描述聖人如何運用道、義、禮、仁這四個核心的德性來治理國家和領導人民。】
此四德者,修之則興,廢之則衰 – 這四種德性,培養它們則國家興旺,忽略它們則國家衰敗。【強調培養和維護這四種德性的重要性,對國家的興衰有直接影響。】
故成湯討桀而夏民喜悅,周武伐紂而殷人不非 – 因此,成湯推翻暴君桀,夏朝的百姓感到高興;周武王攻擊暴君紂,殷朝的人民也沒有反對。【通過歷史例子展示當統治者符合道義並行善事時,即使是推翻暴君,人民也會支持和歡迎。】
舉順天人,故能然矣 – 他們的行為符合天意和人意,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解釋成湯和周武王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的行為符合自然法則和人民的願望。】


原文:

4-吳子曰:「凡制國治軍,必教之以禮,勵之以義,使有恥也。夫人有恥,在大足以戰,在小足以守矣。然戰勝易,守勝難。故曰:天下戰國,五勝者禍,四勝者弊,三勝者霸,二勝者王,一勝者帝。是以數勝得天下者稀,以亡者眾。」

【AI解讀】這段話是吳起對如何管理國家和軍隊的理念進行闡述,強調教育、道德以及羞恥感的重要性,並提出了關於戰爭勝利的級別和後果的觀點。 以下是對這段話的解釋:

凡制國治軍,必教之以禮,勵之以義,使有恥也 – 管理國家和軍隊,必須通過禮儀教育他們,並以正義激勵他們,使他們有羞恥感。【吳起認為,國家和軍隊的管理應建立在禮儀和正義的基礎上,通過教育和激勵來培養人們的道德感和羞恥感。】
夫人有恥,在大足以戰,在小足以守矣 – 如果人們有羞恥心,大到可以參與戰鬥,小到可以維護防禦。【有羞恥感的人在大事上能勇於戰鬥,在小事上能堅守本職,表明羞恥感是一種強大的動力。】
然戰勝易,守勝難 – 然而,獲得戰鬥的勝利相對容易,保持勝利則困難。【這句話強調,在戰爭中取得勝利比維持這種勝勢更為簡單。】
故曰:天下戰國,五勝者禍,四勝者弊,三勝者霸,二勝者王,一勝者帝 – 因此說,在天下的戰國中,五次勝利會帶來災禍,四次勝利會導致損害,三次勝利會成就霸業,兩次勝利會成為王,一次勝利則能成為帝。【吳起這裡提出了一個關於戰爭勝利次數和其結果的階梯理論,指出勝利次數越多可能帶來的問題越大。】
是以數勝得天下者稀,以亡者眾 – 因此,多次獲勝而得天下的很少,因戰敗而滅亡的則很多。【這表明經常在戰爭中勝利並不一定能保證國家的長期穩定,反而頻繁的戰爭可能導致國家的衰敗和滅亡。】


原文:

5-吳子曰:「凡兵之所起者有五:一曰爭名,二曰爭利,三曰積德惡,四曰內亂,五曰因饑。其名又有五:一曰義兵,二曰彊兵,三曰剛兵,四曰暴兵,五曰逆兵。禁暴救亂曰義,恃眾以伐曰彊,因怒興師曰剛,棄禮貪利曰暴,國亂人疲舉事動眾曰逆。五者之數,各有其道,義必以禮服,彊必以謙服,剛必以辭服,暴必以詐服,逆必以權服。」

【AI解讀】這段話是吳起對戰爭起因和軍隊類型的分類,以及如何應對這些不同類型的軍隊。 以下是對這段話的現代化解釋:

凡兵之所起者有五:一曰爭名,二曰爭利,三曰積德惡,四曰內亂,五曰因饑 – 戰爭的起因有五種:一是為了爭奪名聲,二是為了爭奪利益,三是由於長期積累的仇恨和怨懟,四是由於國內的混亂,五是由於饑荒。【戰爭的發起往往有五種主要原因:追求聲望、爭奪資源、報復之前的不公、國內的政治動蕩或經濟問題,以及生存壓力(如饑荒)。】
其名又有五:一曰義兵,二曰彊兵,三曰剛兵,四曰暴兵,五曰逆兵 – 這些戰爭又可以分為五種類型:正義之戰、強硬之戰、固執之戰、暴力之戰、逆行之戰。【根據戰爭的性質和目的,可以將其分類為正義的戰爭(為了正義),強力的戰爭(依賴軍事優勢),固執的戰爭(基於情緒),暴力的戰爭(忽視道德尋求利益),以及逆境中的戰爭(在國內混亂中發起)。】
禁暴救亂曰義,恃眾以伐曰彊,因怒興師曰剛,棄禮貪利曰暴,國亂人疲舉事動眾曰逆 – 遏制暴力和拯救混亂被稱為正義,依靠人多勢眾來攻擊稱為強硬,因為憤怒而發動軍隊稱為固執,拋棄禮儀追求利益稱為暴力,國家混亂而民眾疲憊時還發起戰爭稱為逆行。【對於不同類型的戰爭,各有其特點:正義之戰旨在恢復秩序和正義,強硬之戰依賴數量優勢,固執之戰源於情緒驅動,暴力之戰追求利益至上,逆行之戰在最不合適的時候發動。】
五者之數,各有其道,義必以禮服,彊必以謙服,剛必以辭服,暴必以詐服,逆必以權服 – 這五種類型的軍隊,每一種都有其對應的策略:正義的軍隊應以禮儀說服,強硬的軍隊應以謙遜說服,固執的軍隊應以言辭說服,暴力的軍隊應以詭計說服,逆行的軍隊應以權力說服。【對策也各不相同:正義戰爭需要通過道德和禮儀獲得支援,強硬戰爭需要通過展示謙遜來緩和緊張,固執戰爭可以通過適當的溝通解決,暴力戰爭需要用智慧和策略對抗,而逆境戰爭則需要展示力量和決斷力。】


原文:

6-武侯問曰:「願聞治兵、料人、固國之道。」
起對曰:「古之明王,必謹君臣之禮,飾上下之儀,安集吏民,順俗而教,簡募良材,以備不虞。昔齊桓募士五萬,以霸諸侯。晉文召為前行四萬,以獲其志。秦繆置陷陳三萬,以服鄰敵。故強國之君,必料其民。民有膽勇氣力者,聚為一卒。樂以進戰效力、以顯其忠勇者,聚為一卒。能踰高超遠、輕足善走者,聚為一卒。王臣失位而欲見功於上者,聚為一卒。棄城去守、欲除其醜者,聚為一卒。此五者,軍之練銳也。有此三千人,內出可以決圍,外入可以屠城矣。」

【AI解讀】這段對話是武侯向吳起詢問如何管理軍隊、評估人才和鞏固國家的方法,吳起給出了一系列古代智慧和具體例子來解答。 以下是對這段對話的現代化解釋:

武侯問曰:「願聞治兵、料人、固國之道」 – 武侯問道:「願聞如何管理軍隊、評估人才、鞏固國家的方法。」【武侯向吳起尋求指導,想瞭解如何有效地管理軍隊、評估和利用人才以及如何穩固國家的治理。】
起對曰:「古之明王,必謹君臣之禮,飾上下之儀,安集吏民,順俗而教,簡募良材,以備不虞 – 吳起回答說:「古代的明智君王,必須謹守君臣之間的禮儀,維持上下之間的秩序,安撫官民,順應民俗教化,選拔優秀人才以防不測。」【吳起強調了維護政治秩序、尊重傳統禮儀、教化人民和合理選拔人才的重要性,以此作為鞏固國家的基礎。】
昔齊桓募士五萬,以霸諸侯。 晉文召為前行四萬,以獲其志。 秦繆置陷陳三萬,以服鄰敵 – 從前,齊桓公招募五萬士兵,以此稱霸諸侯。 晉文公調集四萬士兵作為先鋒,以此實現他的志向。 秦穆公設立陷陣三萬士兵,以此征服鄰國。【吳起引用歷史上的例子說明,有效的人才招募和使用是實現政治和軍事目標的關鍵。】
故強國之君,必料其民。 民有膽勇氣力者,聚為一卒 – 因此,強國的君主必須評估其民眾。 將有勇氣和力量的民眾組織成一支軍隊。【吳起強調了對人民能力的評估和分類的重要性,以最大化他們的潛能和效用。】
樂以進戰效力、以顯其忠勇者,聚為一卒。 能踰高超遠、輕足善走者,聚為一卒。 王臣失位而欲見功於上者,聚為一卒。 棄城去守、欲除其醜者,聚為一卒。 此五者,軍之練銳也 – 喜歡參與戰鬥並展示忠勇的人,組成一支部隊。 能夠跳躍高遠、輕盈善跑的人,組成一支部隊。 失去職位但希望在君主面前表現出色的官員,組成一支部隊。 在戰略上放棄城池的防守,轉而採取其他防禦或進攻策略和那些希望消除之前失敗或羞恥的人,也組成一支部隊。 這五類人,是軍隊中的精銳。【通過對不同能力和動機的人進行分類管理,可以形成一支多功能且高效的軍隊。】
有此三千人,內出可以決圍,外入可以屠城矣 – 擁有這樣三千人,內部可以決定戰鬥的勝負,外部可以攻克城池。【吳起表達了一支精銳軍隊,即使人數不多,也能在內部穩固政權,在外部有效征服敵人。】


原文:

7-武侯問曰:「願聞陳必定、守必固、戰必勝之道。」
起對曰:「立見且可,豈直聞乎!君能使賢者居上,不肖者處下,則陳已定矣。民安其田宅,親其有司,則守已固矣。百姓皆是吾君而非鄰國,則戰已勝矣。」

【AI解讀】這段對話描繪了武侯向吳起詢問如何確保陣形穩定、防守堅固以及戰鬥必勝的方法。 吳起的回答著重於社會和政治的基本原則。 以下是對這段對話的解釋:

武侯問曰:「願聞陳必定、守必固、戰必勝之道 」 – 武侯問道:「願聽聞如何使陣形必定穩固、防守必堅如磐、戰鬥必定勝利的方法。」【武侯在此尋求關於如何確保軍事行動中的穩定性、安全性和成功性的策略。】
起對曰:「立見且可,豈直聞乎!君能使賢者居上,不肖者處下,則陳已定矣 – 吳起回答說:「這不僅是聽說而已,應當立即見到實際效果!如果君主能讓賢能之人處於高位,不稱職的人處於下位,那麼陣形自然就穩定了。」【吳起強調了適當的人事安排的重要性,即在政治和軍事中按能力和德行安排人員的位置,從而確保整個組織的穩定和效率。】
民安其田宅,親其有司,則守已固矣 – 如果百姓的家園安穩,且與管理他們的官員關係良好,那麼防守就已經堅固了。【這句話指出,國內的穩定和百姓對政府的信任是防守安全的關鍵。 只有民眾生活穩定、與官員關係和諧,國家的內部防禦才能堅不可摧。】
百姓皆是吾君而非鄰國,則戰已勝矣 – 如果所有人民都支援自己的君主而不是鄰國,那麼戰鬥就已經勝利了。 【吳起這裡講到,人民的全力支援是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 當百姓團結在君主周圍,共同對抗外敵時,勝利幾乎已經在握。】


原文:

8-武侯嘗謀事,群臣莫能及,罷朝而有喜色。起進曰:「昔楚莊王嘗謀事,群臣莫能及,退朝而有憂色。申公問曰:『君有憂色,何也?』曰:『寡人聞之,世不絕聖,國不乏賢,能得其師者王,得其友者霸。今寡人不才,而群臣莫及者,楚國其殆矣。』此楚莊王之所憂,而君說之,臣竊懼矣。」於是武侯有慚色。

【AI解讀】這段話講述了一個關於武侯與吳起的對話,吳起通過敘述古代楚庄王的故事來警示武侯。 以下是這個故事的解釋:

武侯嘗謀事,群臣莫能及,罷朝而有喜色 – 武侯某次策劃事務,群臣中沒有人能達到他的水平,結束朝會時他的臉上露出了喜悅的表情。【這表明武侯對自己的智慧感到自豪,因為他的計劃或想法超出了所有臣子的理解或能力。】
起進曰:「昔楚莊王嘗謀事,群臣莫能及,退朝而有憂色。 申公問曰:『君有憂色,何也?』曰:『寡人聞之,世不絕聖,國不乏賢,能得其師者王,得其友者霸。 今寡人不才,而群臣莫及者,楚國其殆矣。 』此楚莊王之所憂,而君說之,臣竊懼矣。 」 – 吳起進言說:「從前,楚庄王在策劃事務時,群臣也無人能及,但他結束朝會時卻表現出憂慮。 申公問他為什麼憂慮,楚王回答說:『我聽說,在世界上永遠有聖人,國家永遠不缺賢人。 能找到導師的是王,能找到盟友的是霸。 現在我雖不才,卻沒有臣子能達到我的水準,這意味著楚國可能處於危險之中。』楚王的這種憂慮與您的喜悅相對,我感到擔憂。」【吳起通過敘述楚庄王的故事,指出一個好的領導者應該希望有能力的臣子輔佐,而不是因為超過他們而感到高興。 楚莊王之所以憂慮,是因為他擔心沒有足夠的賢臣來説明他治理國家,這種情況對國家是不利的。】
於是武侯有慚色 – 因此,武侯臉上露出了羞愧的表情。【吳起的話讓武侯意識到,他之前的喜悅可能是一種短視的態度。 一個明智的領導者應當渴望並鼓勵他的臣子們提出有見地的意見和方案,以便更好地管理和發展國家。】

吳子兵法:
圖國第一篇 | 料敵第二篇 | 治兵第三篇 | 論將第四篇 | 應變第五篇 | 勵士第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