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 – 第四篇 謙德之效

簡介:

《了凡四訓》是一本廣為流傳的中國古代經典,內容以倫理道德與命運觀念為主,旨在勸導人們如何改變命運、修身養性。這本書的作者是明朝學者袁了凡(原名袁黃),他在書中講述自己如何透過行善積德,成功改變了命運的故事。

《了凡四訓》之所以名為「四訓」,是因為全書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和《謙德之效》。這四個部分從不同角度探討命運、行為與結果之間的關係,強調透過修德行善、改正過錯,可以影響甚至改變命運。

這本書的背景來自作者袁了凡的親身經歷。據書中所述,袁了凡年輕時遇到了一位精通命理的高人,根據命理推算了他的一生。袁了凡起初深信不疑,認為自己的人生命運已被注定,直至他遇到了雲谷禪師。禪師告訴他,人的命運其實可以通過修德、積善來改變。從此,袁了凡開始改變自己的人生態度,專注於修身積德,並最終成功改變了原本被預測的命運。

《了凡四訓》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寫成,對當時的社會道德有深遠影響,至今仍被視為家庭教育與個人修身的重要指導書籍。

袁了凡 第四篇 謙德之效

第四篇 謙德之效

第四篇原文:

易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是故謙之一卦,六爻皆吉。書曰:滿招損,謙受益。予屢同諸公應試,每見寒士將達,必有一段謙光可掬。
辛未計偕,我嘉善同袍凡十人,惟丁敬宇賓,年最少,極其謙虛。予告費錦坡曰:此兄今年必第。費曰:何以見之?予曰:惟謙受福。兄看十人中,有恂恂款款,不敢先人,如敬宇者乎?有恭敬順承,小心謙畏,如敬宇者乎?有受侮不答,聞謗不辯,如敬宇者乎?人能如此,即天地鬼神,猶將佑之,豈有不發者?及開榜,丁果中式。
丁丑在京,與馮開之同處,見其虛己斂容,大變其幼年之習。李霽巖直諒益友,時面攻其非,但見其平懷順受,未嘗有一言相報。予告之曰:福有福始,禍有禍先,此心果謙,天必相之,兄今年決第矣。已而果然。
趙裕峰、光遠,山東冠縣人,童年舉於鄉,久不第。其父為嘉善三尹,隨之任。慕錢明吾,而執文見之,明吾,悉抹其文,趙不惟不怒,且心服而速改焉。明年,遂登第。
壬辰歲,予入覲,晤夏建所,見其人氣虛意下,謙光逼人,歸而告友人曰:凡天將發斯人也,未發其福,先發其慧;此慧一發,則浮者自實,肆者自斂;建所溫良若此,天啟之矣。及開榜,果中式。
江陰張畏巖,積學工文,有聲藝林。甲午,南京鄉試,寓一寺中,揭曉無名,大罵試官,以為瞇目。時有一道者,在傍微笑,張遽移怒道者。道者曰:相公文必不佳。張益怒曰:汝不見我文,烏知不佳?道者曰:聞作文,貴心氣和平,今聽公罵詈,不平甚矣,文安得工?張不覺屈服,因就而請教焉。
道者曰:中全要命;命不該中,文雖工,無益也。須自己做個轉變。張曰:既是命,如何轉變。道者曰: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廣積陰德,何福不可求哉?張曰:我貧士,何能為?道者曰:善事陰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無量。且如謙虛一節,並不費錢,你如何不自反而罵試官乎?
張由此折節自持,善日加修,德日加厚。丁酉,夢至一高房,得試錄一冊,中多缺行。問旁人,曰:此今科試錄。問:何多缺名?曰:科第陰間三年一考較,須積德無咎者,方有名。如前所缺,皆係舊該中式,因新有薄行而去之者也。後指一行云:汝三年來,持身頗慎,或當補此,幸自愛。是科果中一百五名。
由此觀之,舉頭三尺,決有神明;趨吉避凶,斷然由我。須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於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氣盈者,必非遠器,縱發亦無受用。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也。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古語云: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今之求登科第者,初未嘗有真志,不過一時意興耳;興到則求,興闌則止。孟子曰:王之好樂甚,齊其庶幾乎?予於科名亦然。

【AI解讀】《了凡四訓》中的第四篇《謙德之效》主要探討了謙虛美德所帶來的積極影響。謙虛被視為一種至高的德行,能夠招來福報、避開禍患。

作者袁了凡通過引用《易經》的教誨,指出謙德能使人處事圓融,受人敬重,並得到天地的護佑。這一篇還通過歷史和個人經歷的例子,說明謙虛如何能提升一個人的命運,化解不利的局勢,最終獲得人生的成功。

謙虛不僅是一種美德,更是積福避禍的途徑,只有具備謙德的人,才能真正獲得持久的幸福與繁榮。袁了凡強調,在生活中應時刻保持謙卑,避免驕傲自滿,這樣不僅能保護自己免於禍患,還能增添自己的福報,讓事業、家庭都更順遂。


AI 逐句解讀

原文:

易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是故謙之一卦,六爻皆吉。書曰:滿招損,謙受益。予屢同諸公應試,每見寒士將達,必有一段謙光可掬。

【AI解讀】《易經》說:天道減損那些過度滿盈的人,而增益那些謙虛的人;地道也會改變滿盈的狀態,而流向謙虛的人;鬼神懲罰自滿的人,卻賜福給謙虛的人;人道則厭惡自滿,喜愛謙虛的人。因此,謙卦的六個爻全都是吉祥的。
《書經》說:驕滿會招致損害,謙虛則能獲得益處。我多次和眾人一同參加考試,常常看到那些即將成功的寒士,身上總是散發出謙虛的光芒,令人敬佩。

原文:

辛未計偕,我嘉善同袍凡十人,惟丁敬宇賓,年最少,極其謙虛。予告費錦坡曰:此兄今年必第。費曰:何以見之?予曰:惟謙受福。兄看十人中,有恂恂款款,不敢先人,如敬宇者乎?有恭敬順承,小心謙畏,如敬宇者乎?有受侮不答,聞謗不辯,如敬宇者乎?人能如此,即天地鬼神,猶將佑之,豈有不發者?及開榜,丁果中式。

【AI解讀】辛未年,我與嘉善的同窗一共十個人參加考試,只有丁敬宇賓年紀最小,且非常謙虛。我告訴費錦坡說:這位兄弟今年一定會中榜。
費錦坡問:你為什麼這樣認為?
我說:因為謙虛的人會得到福報。你看看這十個人中,有誰像敬宇一樣舉止謙遜、恭敬謹慎,不敢搶在別人前面呢?有誰像敬宇那樣恭敬順從、謹慎小心、謙遜敬畏呢?有誰像敬宇那樣受辱不反擊,聽到誹謗不辯解呢?一個人能夠做到這樣,天地和鬼神都會保佑他,怎麼可能不成功呢?
結果揭榜時,丁敬宇果然中榜。

原文:

丁丑在京,與馮開之同處,見其虛己斂容,大變其幼年之習。李霽巖直諒益友,時面攻其非,但見其平懷順受,未嘗有一言相報。予告之曰:福有福始,禍有禍先,此心果謙,天必相之,兄今年決第矣。已而果然。

【AI解讀】丁丑年,馮開之和我一起在京城。看到他謙虛謹慎,與過去幼年時的習性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變。李霽巖是一個直言不諱、忠誠正直的益友,時常當面批評馮開之的過錯,但馮開之總是心平氣和地接受,從未有一句話反駁。
我對他說:福運和禍患總是有徵兆的。你的心這麼謙虛,天必定會庇佑你,你今年一定會考中。結果果然如此。

原文:

趙裕峰、光遠,山東冠縣人,童年舉於鄉,久不第。其父為嘉善三尹,隨之任。慕錢明吾,而執文見之,明吾,悉抹其文,趙不惟不怒,且心服而速改焉。明年,遂登第。

【AI解讀】趙裕峰字光遠,山東冠縣人,童年時就在鄉試中中舉,但很長時間都未能考中進一步的科舉考試。他的父親被任命為嘉善縣的縣令,趙裕峰也隨父親一起前往嘉善任職。
趙裕峰仰慕錢明吾的才學,拿著自己的文章去見錢明吾,錢明吾把他的文章全數批改,甚至幾乎全部劃掉。趙裕峰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心服口服,迅速改正錯誤。
到了第二年,趙裕峰果然考中了。

原文:

壬辰歲,予入覲,晤夏建所,見其人氣虛意下,謙光逼人,歸而告友人曰:凡天將發斯人也,未發其福,先發其慧;此慧一發,則浮者自實,肆者自斂;建所溫良若此,天啟之矣。及開榜,果中式。

【AI解讀】壬辰年,我前往京城覲見時,遇到了夏建所,見到他性情謙虛,態度低調,謙虛的光芒讓人印象深刻。
我回來後告訴朋友說:凡是天要讓這個人有成就的,天在賜予他福氣之前,會先賜給他智慧。這智慧一旦顯現出來,那些虛浮的東西自然會變得充實,放肆的行為也會自然收斂。像建所這樣溫和善良的人,天意已經在啟發他了。到了公布結果的時候,夏建所果然考中了。

原文:

江陰張畏巖,積學工文,有聲藝林。甲午,南京鄉試,寓一寺中,揭曉無名,大罵試官,以為瞇目。時有一道者,在傍微笑,張遽移怒道者。道者曰:相公文必不佳。張益怒曰:汝不見我文,烏知不佳?道者曰:聞作文,貴心氣和平,今聽公罵詈,不平甚矣,文安得工?張不覺屈服,因就而請教焉。

【AI解讀】江陰的張畏巖長期積累學問,擅長寫作,在文學圈中頗有名聲。甲午年,張畏巖參加南京鄉試,住在寺廟裡。結果揭榜時沒有他的名字,他便大罵試官,認為試官是因為眼瞎才未選中他的文章。當時,有一位道士在旁邊微笑,張畏巖馬上把怒氣轉向道士。
道士說:相公的文章一定不好。
張畏巖更加憤怒,說:你沒有看過我的文章,怎麼知道我的文章不好?
道士說:據我所知,寫文章貴在心平氣和,而現在聽你這樣罵人,心氣如此不平,文章又怎麼可能寫得好呢?
張畏巖不由得心服口服,於是向道士請教。

原文:

道者曰:中全要命;命不該中,文雖工,無益也。須自己做個轉變。張曰:既是命,如何轉變。道者曰: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廣積陰德,何福不可求哉?張曰:我貧士,何能為?道者曰:善事陰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無量。且如謙虛一節,並不費錢,你如何不自反而罵試官乎?

【AI解讀】道士說:是否考中全看命運,如果命中注定不能考中,文章寫得再好也沒用。你應該自己進行轉變。
張畏巖問:如果是命運決定的,那我如何能改變它呢?
道士說:命運是由天所造,但命運如何發展卻由我來決定。只要努力行善,廣積陰德,哪有求不到的福報呢?
張畏巖說:我是個窮書生,怎麼能做什麼行善的事情呢?
道士說:善事和積德,都是由內心產生的。只要心存善念,功德無量。比如謙虛這件事,不需要花錢,你為什麼不反思自己,反而去責罵試官呢?

原文:

張由此折節自持,善日加修,德日加厚。丁酉,夢至一高房,得試錄一冊,中多缺行。問旁人,曰:此今科試錄。問:何多缺名?曰:科第陰間三年一考較,須積德無咎者,方有名。如前所缺,皆係舊該中式,因新有薄行而去之者也。後指一行云:汝三年來,持身頗慎,或當補此,幸自愛。是科果中一百五名。

【AI解讀】張畏巖從此開始改變自己的態度,謙虛謹慎,善行日益增多,德行也越來越深厚。
丁酉年,張畏巖夢見自己來到一座高房,得到了一本考試名冊,發現名冊中有很多空缺的行列。他問旁邊的人:這是今年的考試名冊嗎?為什麼有這麼多名字缺失?
對方回答說:科舉在陰間每三年進行一次考核,只有積德且沒有過錯的人才能留名。那些名字被刪掉的,都是原本該中榜的人,因為最近行為不端而被除名了。對方指著名冊中的一行說:你過去三年來謹慎自持,可能會補上這個空缺,希望你繼續自重。
結果在那次考試中,張畏巖果然考中了,名列一百五名。

原文:

由此觀之,舉頭三尺,決有神明;趨吉避凶,斷然由我。須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於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氣盈者,必非遠器,縱發亦無受用。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也。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AI解讀】從這些事情來看,頭頂三尺之處必然有神明在觀察著我們的行為。想要趨吉避凶,完全取決於我自己。因此,我們必須時刻保持謙虛謹慎,毫不冒犯天地和鬼神,並且虛心謙讓,才能讓天地鬼神憐憫我,為我打下受福的基礎。
那些驕傲自滿的人,必然不是能成就大事的人,即便一時成功了,也無法真正享受到福報。稍微有識見的人都不會忍心自我狹隘,從而拒絕自己的福氣。況且,謙虛的人才會有機會接受教導,從而無限地吸取善行,這更是修行人所不可或缺的德行。

原文:

古語云: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今之求登科第者,初未嘗有真志,不過一時意興耳;興到則求,興闌則止。孟子曰:王之好樂甚,齊其庶幾乎?予於科名亦然。

【AI解讀】古人說:立志追求功名的人,一定會得到功名;立志追求富貴的人,一定會得到富貴。一個人的志向就像樹的根一樣,穩固不動。立下志向後,必須時時刻刻保持謙虛,每一件事都要方便他人,這樣自然會感動天地,福氣也會由自己創造出來。
如今那些想要考中科舉的人,往往並沒有真正的志向,只是隨著一時的興致來求取;興致來了就追求,興致沒了就停下。
孟子說:當齊王對音樂的喜好達到極點的時候,他的國家是否也能因此而繁榮呢?我對於科名的態度也是如此。

了凡四訓: 第一篇 | 第二篇 | 第三篇 | 第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