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 – 第一篇 立命之學

簡介:

《了凡四訓》是一本廣為流傳的中國古代經典,內容以倫理道德與命運觀念為主,旨在勸導人們如何改變命運、修身養性。這本書的作者是明朝學者袁了凡(原名袁黃),他在書中講述自己如何透過行善積德,成功改變了命運的故事。

《了凡四訓》之所以名為「四訓」,是因為全書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和《謙德之效》。這四個部分從不同角度探討命運、行為與結果之間的關係,強調透過修德行善、改正過錯,可以影響甚至改變命運。

這本書的背景來自作者袁了凡的親身經歷。據書中所述,袁了凡年輕時遇到了一位精通命理的高人,根據命理推算了他的一生。袁了凡起初深信不疑,認為自己的人生命運已被注定,直至他遇到了雲谷禪師。禪師告訴他,人的命運其實可以通過修德、積善來改變。從此,袁了凡開始改變自己的人生態度,專注於修身積德,並最終成功改變了原本被預測的命運。

《了凡四訓》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寫成,對當時的社會道德有深遠影響,至今仍被視為家庭教育與個人修身的重要指導書籍。

袁了凡 四訓 立命之學

第一篇 立命之學

第一篇原文:

余童年喪父,老母命棄舉業學醫,謂可以養生,可以濟人,且習一藝以成名,爾父夙心也。

後余在慈雲寺,遇一老者,修髯偉貌,飄飄若仙,余敬禮之。語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進學,何不讀書?余告以故,並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雲南人也。得邵子皇極數正傳,數該傳汝。余引之歸,告母。母曰:善待之。試其數,纖悉皆驗。余遂起讀書之念,謀之表兄沈稱,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開館,我送汝寄學甚便。余遂禮郁為師。

孔為余起數:縣考童生,當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學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處名數皆合。

復為卜終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幾名,某年當補廩,某年當貢,貢後某年,當選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歸。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當終於正寢,惜無子。余備錄而謹記之。

自此以後,凡遇考校,其名數先後,皆不出孔公所懸定者。獨算余食廩米九十一石五斗當出貢;及食米七十餘石,屠宗師即批准補貢,余竊疑之。

後,果為署印楊公所駁,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師見余場中備卷,歎曰:五策,即五篇奏議也,豈可使博洽淹貫之儒,老於窗下乎!遂依縣申文准貢,連前食米計之,實九十一石五斗也。

余因此益信進退有命,遲速有時,澹然無求矣。

貢入燕都,留京一年,終日靜坐,不閱文字。己巳歸,游南雍,未入監,先訪雲谷會禪師於棲霞山中,對坐一室,凡三晝夜不瞑目。

雲谷問曰:凡人所以不得作聖者,只為妄念相纏耳。汝坐三日,不見起一妄念,何也?

余曰:吾為孔先生算定,榮辱生死,皆有定數,即要妄想,亦無可妄想。

雲谷笑曰:我待汝是豪傑,原來只是凡夫。

問其故?曰: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來,被他算定,不曾轉動一毫,豈非是凡夫?

余問曰:然則數可逃乎?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詩書所稱,的為明訓。我教典中說: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夫妄語乃釋迦大戒,諸佛菩薩,豈誑語欺人?

余進曰:孟子言:求則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義,可以力求;功名富貴,如何求得?

雲谷曰:孟子之言不錯,汝自錯解耳。汝不見六祖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求在我,不獨得道德仁義,亦得功名富貴;內外雙得,是求有益於得也。

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因問:孔公算汝終身若何?余以實告。雲谷曰:汝自揣應得科第否?應生子否?

余追省良久,曰:不應也。科第中人,類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積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煩劇,不能容人;時或以才智蓋人,直心直行,輕言妄談。凡此皆薄福之相也,豈宜科第哉。

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余好潔,宜無子者一;和氣能育萬物,余善怒,宜無子者二;愛為生生之本,忍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節,常不能捨己救人,宜無子者三;多言耗氣,宜無子者四;喜飲鑠精,宜無子者五;好徹夜長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無子者六。其餘過惡尚多,不能悉數。

雲谷曰:豈惟科第哉。世間享千金之產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產者,定是百金人物;應餓死者,定是餓死人物;天不過因材而篤,幾曾加纖毫意思。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孫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孫保之;其斬焉無後者,德至薄也。

汝今既知非。將向來不發科第,及不生子相,盡情改刷;務要積德,務要包荒,務要和愛,務要惜精神。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此義理再生之身也。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數;義理之身,豈不能格天。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猶可得而違;汝今擴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積陰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易為君子謀,趨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趨,凶何可避?開章第一義,便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汝信得及否?

余信其言,拜而受教。因將往日之罪,佛前盡情發露,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條,以報天地祖宗之德。

雲谷出功過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記;善則記數,惡則退除,且教持準提咒,以期必驗。

語余曰:符籙家有云:不會書符,被鬼神笑;此有秘傳,只是不動念也。執筆書符,先把萬緣放下,一塵不起。從此念頭不動處,下一點,謂之混沌開基。由此而一筆揮成,更無思慮,此符便靈。凡祈天立命,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

孟子論立命之學,而曰:夭壽不貳。夫夭與壽,至貳者也。當其不動念時,孰為夭,孰為壽?細分之,豐歉不貳,然後可立貧富之命;窮通不貳,然後可立貴賤之命;夭壽不貳,然後可立生死之命。人生世間,惟死生為重,曰夭壽,則一切順逆皆該之矣。

至修身以俟之,乃積德祈天之事。曰修,則身有過惡,皆當治而去之;曰俟,則一毫覬覦,一毫將迎,皆當斬絕之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實學。

汝未能無心,但能持準提咒,無記無數,不令間斷,持得純熟,於持中不持,於不持中持。到得念頭不動,則靈驗矣。

余初號學海,是日改號了凡;蓋悟立命之說,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從此而後,終日兢兢,便覺與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戰兢惕厲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毀我,自能恬然容受。

到明年禮部考科舉,孔先生算該第三,忽考第一;其言不驗,而秋闈中式矣。

然行義未純,檢身多誤;或見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為善,而口有過言;或醒時操持,而醉後放逸;以過折功,日常虛度。自己巳歲發願,直至己卯歲,歷十餘年,而三千善行始完。

時方從李漸庵入關,未及回向。庚辰南還。始請性空、慧空諸上人,就東塔禪堂回向。遂起求子願,亦許行三千善事。辛巳、生男天啟。

余行一事,隨以筆記;汝母不能書,每行一事,輒用鵝毛管,印一硃圈於曆日之上。或施食貧人,或買放生命,一日有多至十餘圈者。至癸未八月,三千之數已滿。復請性空輩,就家庭回向。九月十三日,復起求中進士願,許行善事一萬條,丙戌登第,授寶坻知縣。

余置空格一冊,名曰治心編。晨起坐堂,家人攜付門役,置案上,所行善惡,纖悉必記。夜則設桌於庭,效趙閱道焚香告帝。

汝母見所行不多,輒顰蹙曰:我前在家,相助為善,故三千之數得完;今許一萬,衙中無事可行,何時得圓滿乎?

夜間偶夢見一神人,余言善事難完之故。神曰:只減糧一節,萬行俱完矣。蓋寶坻之田,每畝二分三釐七毫。余為區處,減至一分四釐六毫,委有此事,心頗驚疑。適幻余禪師自五臺來,余以夢告之,且問此事宜信否?

師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當萬善,況合縣減糧、萬民受福乎?吾即捐俸銀,請其就五臺山齋僧一萬而回向之。

孔公算予五十三歲有厄,余未嘗祈壽,是歲竟無恙,今六十九矣。書曰:天難諶,命靡常。又云:惟命不於常,皆非誑語。吾於是而知,凡稱禍福自己求之者,乃聖賢之言。若謂禍福惟天所命,則世俗之論矣。

汝之命,未知若何?即命當榮顯,常作落寞想;即時當順利,當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貧窶想;即人相愛敬,常作恐懼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學問頗優,常作淺陋想。

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內思閑己之邪。

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閣一生。

雲谷禪師所授立命之說,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曠也。

【AI解讀】《了凡四訓》中的第一篇《立命之學》。這篇文章主要講述袁了凡從深信命運的固定性到領悟「命由己造」的轉變過程,並通過行善積德來改變命運的道理。

文章開頭,袁了凡描述自己年少時深信命運,尤其在遇到孔先生後,孔先生精準地預測了他的人生走向,讓他更加相信命運不可改變。然而,在與雲谷禪師的相遇中,禪師告訴他,「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命運並非完全由天定,而是可以通過修行改變。禪師還指出了袁了凡過去因循守舊、不修德行的問題,並鼓勵他立志行善,改變命運。

袁了凡開始每日記錄善行,並且立下三千善事的誓願,經過多年努力,完成後得子,且科舉考取功名,這一切印證了他改變命運的成功。文中強調了「德行」與「命運」之間的密切關係,並指出通過積德、修身、行善,個人命運可以得到轉變和改善。這篇文章的核心思想是告訴人們,命運並非天生注定,而是可以通過不斷努力與自我反省來重新塑造。


AI 逐句解讀

原文:

余童年喪父,老母命棄舉業學醫,謂可以養生,可以濟人,且習一藝以成名,爾父夙心也。

【AI解讀】袁了凡在幼年時喪父,母親決定讓他放棄科舉考試,改學醫術。母親的理由是,學醫可以照顧自身健康,也能幫助他人,這不僅是一項技能,也能成就一番名聲,而且這也是他父親生前的期望。

原文:

後余在慈雲寺,遇一老者,修髯偉貌,飄飄若仙,余敬禮之。

【AI解讀】後來我在慈雲寺遇到一位老者,這位老者鬍鬚濃密,外貌莊重威嚴,神態如同仙人一般,我對他恭敬地行禮。

原文:

語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進學,何不讀書?

【AI解讀】老者對我說:「你是注定要走仕途的人,明年就會考上學籍,為什麼不回去讀書呢?」

原文:

余告以故,並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雲南人也。得邵子皇極數正傳,數該傳汝。

【AI解讀】我向老者解釋了我學醫的原因,並詢問他的姓名和來歷。他說:「我姓孔,來自雲南。我得到邵康節皇極數的正傳,這門學問應該傳給你。

原文:

余引之歸,告母。母曰:善待之。試其數,纖悉皆驗。

【AI解讀】我將孔先生帶回家,告訴母親,母親說:「要好好款待他。」孔先生為我試算了一些事情,所有的預測都一一應驗。

原文:

余遂起讀書之念,謀之表兄沈稱,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開館,我送汝寄學甚便。余遂禮郁為師。

【AI解讀】因此我重新產生了讀書的念頭,便與表兄沈稱商量。表兄說:「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中開館授課,我送你去寄宿學習非常方便。」於是我拜郁先生為師。

原文:

孔為余起數:縣考童生,當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學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處名數皆合。

【AI解讀】孔先生為我推算了未來的考試結果:縣試童生第十四名,府試第七十一名,提學考試第九名。翌年我參加考試,三次名次都與他的預測完全吻合。

原文:

復為卜終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幾名,某年當補廩,某年當貢,貢後某年,當選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歸。

【AI解讀】孔先生又為我卜算終身的吉凶,說:「某年你會考取第幾名,某年會得到學校的補助,某年會被推薦為貢生,貢生之後的某年,你會被選為四川的一個縣令,任職三年半後應該告老還鄉。

原文:

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當終於正寢,惜無子。余備錄而謹記之。

【AI解讀】他還說:「你將在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壽終正寢,遺憾的是無子。」我把他的預言詳細記錄了下來,並謹慎保存。

原文:

自此以後,凡遇考校,其名數先後,皆不出孔公所懸定者。

【AI解讀】從此以後,每次參加考試,名次都如孔先生所預測的一樣。

原文:

獨算余食廩米九十一石五斗當出貢;及食米七十餘石,屠宗師即批准補貢,余竊疑之。

【AI解讀】只有一點預測引起我的懷疑:孔先生預算我在食用學校補助的米九十一石五斗後應該被推薦為貢生;但是當我食用了七十餘石時,屠宗師就批准了我的推薦,因此我心中感到疑惑。

原文:

後,果為署印楊公所駁,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師見余場中備卷,歎曰:五策,即五篇奏議也,豈可使博洽淹貫之儒,老於窗下乎!

【AI解讀】後來,這件事果然被署印的楊公駁回了。直到丁卯年,殷秋溟宗師在考場中看到了我準備的文章,感嘆說:「這五篇奏議真是上佳之作,怎能讓如此博學多才的儒士老死於書齋呢!

原文:

遂依縣申文准貢,連前食米計之,實九十一石五斗也。

【AI解讀】於是殷宗師根據縣裡的申請批准了我的推薦,加上之前的米,正好是九十一石五斗,與孔先生的預測完全吻合。

原文:

余因此益信進退有命,遲速有時,澹然無求矣。

【AI解讀】因此我更加相信,人的進退皆由命運決定,成功與失敗也都有其時間,我變得心境平和,不再有任何追求。

原文:

貢入燕都,留京一年,終日靜坐,不閱文字。己巳歸,游南雍,未入監,先訪雲谷會禪師於棲霞山中,對坐一室,凡三晝夜不瞑目。

【AI解讀】在被推薦為貢生後,我進入燕京,在京城停留了一年,每日靜坐冥思,不閱讀書籍。己巳年,我返回家鄉,遊歷了南雍(應為南京),尚未入國子監學習,便先去棲霞山中拜訪雲谷禪師。我們在一間禪室中對坐,整整三天三夜不曾閉眼睡覺。

原文:

雲谷問曰:凡人所以不得作聖者,只為妄念相纏耳。汝坐三日,不見起一妄念,何也?

【AI解讀】雲谷禪師問我:「凡人之所以無法成為聖人,只是因為妄念纏身。你靜坐三天,卻沒有一個妄念浮現,這是為何?」

原文:

余曰:吾為孔先生算定,榮辱生死,皆有定數,即要妄想,亦無可妄想。

【AI解讀】我回答說:「因為孔先生已經為我算定了命運,榮譽、恥辱、生死皆有定數,就算想產生妄念,也無所妄想。」

原文:

雲谷笑曰:我待汝是豪傑,原來只是凡夫。

【AI解讀】雲谷聽後笑著說:「我以為你是個豪傑,原來你只是一個凡夫。」

原文:

問其故?曰: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

【AI解讀】我問他為何這麼說,雲谷答道:「人如果無法達到無心的境界,終究會被陰陽之氣所束縛,如何能沒有命運的束縛?但只有普通凡人才被命運左右;極善之人,命運無法限制他;極惡之人,命運也無法控制他。」

原文:

汝二十年來,被他算定,不曾轉動一毫,豈非是凡夫?

【AI解讀】雲谷接著說:「你這二十年來,完全被孔先生的命數所左右,沒有一絲改變,這難道不是凡夫所為嗎?」

原文:

余問曰:然則數可逃乎?

【AI解讀】我問雲谷禪師:「那麼,命運的數可以逃脫嗎?」

原文:

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詩書所稱,的為明訓。我教典中說: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夫妄語乃釋迦大戒,諸佛菩薩,豈誑語欺人?

【AI解讀】雲谷禪師答道:「命運是由自己創造的,福氣也是靠自己去追求。經典中所提到的,這些都是明確的教訓。我的教典裡說,若求富貴,便能得到富貴;若求子女,便能得到子女;若求長壽,也能得到長壽。妄語是釋迦牟尼佛的大戒,諸佛菩薩怎會用欺騙的語言來誤導人呢?」

原文:

余進曰:孟子言:求則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義,可以力求;功名富貴,如何求得?

【AI解讀】我進一步問道:「孟子說過,求則得之,這是指那些可以靠自己努力去求得的東西。道德和仁義是可以用力量去追求的,但功名富貴這些世俗之物,如何能夠通過努力求得呢?」

原文:

雲谷曰:孟子之言不錯,汝自錯解耳。汝不見六祖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求在我,不獨得道德仁義,亦得功名富貴;內外雙得,是求有益於得也。

【AI解讀】雲谷禪師回答說:「孟子的話沒有錯,是你自己理解錯了。你難道沒聽過六祖惠能說過:『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嗎?福田指的是福報的根源,這些都不離你內心的方寸之間。從心出發去尋求,感應無不通達。求在於自己,不僅可以得到道德仁義,也可以得到功名富貴。內外雙得,這樣的求才是有益於得的。」

原文:

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AI解讀】「如果你不反省內心,只是向外追求,那麼雖然求的方法可能正確,但所得的結果卻會受命運的限制。這樣一來,內外皆失,最終無益。」

原文:

因問:孔公算汝終身若何?余以實告。

【AI解讀】我問他:「孔先生為我算定的終身命運如何?」並如實告訴了雲谷禪師。

原文:

雲谷曰:汝自揣應得科第否?應生子否?

【AI解讀】雲谷問我:「你自己想想,你應該能考取科舉功名嗎?你應該有子嗣嗎?」

原文:

余追省良久,曰:不應也。科第中人,類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積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煩劇,不能容人;時或以才智蓋人,直心直行,輕言妄談。凡此皆薄福之相也,豈宜科第哉。

【AI解讀】我反省了許久,回答說:「不應該。那些能考取科舉功名的人,通常都有福相,而我福分薄弱,也沒能積累功德善行來基礎厚福。此外,我不耐煩繁瑣的事,不能包容他人,有時還因自認聰明而壓過別人,性格過於直率,言語輕浮妄談。這些都是薄福的表現,怎麼能適合考取科舉功名呢?」

原文:

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余好潔,宜無子者一;和氣能育萬物,余善怒,宜無子者二;愛為生生之本,忍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節,常不能捨己救人,宜無子者三;多言耗氣,宜無子者四;喜飲鑠精,宜無子者五;好徹夜長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無子者六。其餘過惡尚多,不能悉數。

【AI解讀】「污穢的土地能生出許多生物,清澈的水裡卻常沒有魚。我喜歡乾淨,所以無子;和氣能孕育萬物,而我容易發怒,因此無子;愛是生養的根本,而忍耐則是不育的根源。我過於愛惜自己的名節,總不能犧牲自己去救助他人,因此無子;多言損耗元氣,因此無子;我喜歡飲酒,消耗精氣,因此無子;我經常徹夜長坐,卻不懂得保存元氣、養育精神,因此無子。除此之外,我還有許多過失,無法一一列舉。」

原文:

雲谷曰:豈惟科第哉。世間享千金之產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產者,定是百金人物;應餓死者,定是餓死人物;天不過因材而篤,幾曾加纖毫意思。

【AI解讀】雲谷禪師說:「豈止是科舉功名呢?世間擁有千金財產的人,一定是千金的人物;擁有百金財產的人,一定是百金的人物;那些命中註定會餓死的人,一定是餓死的人物。天道不過是根據人的本性來對應罰賞,從不會增減絲毫。」

原文: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孫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孫保之;其斬焉無後者,德至薄也。

【AI解讀】「比如說生子,有百世之德的人,定會有百世的子孫延續;有十世之德的人,定會有十世的子孫延續;有三世、二世之德的人,定會有三世、二世的子孫延續。那些絕後無後的人,則是因為德行太薄。」

原文:

汝今既知非。將向來不發科第,及不生子相,盡情改刷;務要積德,務要包荒,務要和愛,務要惜精神。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此義理再生之身也。

【AI解讀】「你現在既然已經知道自己的錯誤,那麼就應該徹底改變過去不考取功名、無子嗣的命相。你應該努力積累德行,包容他人,保持和氣,愛護他人,珍惜精神。過去的錯誤就像昨日已死,從現在起的一切就像今日新生。這就是道理上的再生之身。」

原文: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數;義理之身,豈不能格天。

【AI解讀】「血肉之身的命運尚且有數,那麼通過義理修行之身,怎麼不能感動天道,改變命運呢?」

原文:

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AI解讀】「《尚書·太甲》中說:『天造的災禍,還可以避免;但人自己造的災禍,就無法逃避。』《詩經》中也說:『要時常配合天命,自己去尋求多福。』」

原文:

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猶可得而違;汝今擴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積陰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AI解讀】「孔先生算定你不會考取功名,也不會有子嗣,這是天作的災禍,仍有可能避免。你現在擴大德行,努力行善,多積陰德,這是你自己創造的福報,怎麼可能不受享呢?」

原文:

易為君子謀,趨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趨,凶何可避?開章第一義,便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汝信得及否?

【AI解讀】「《易經》為君子設計的方法是:趨吉避凶。如果天命固定,那怎麼可能趨吉避凶呢?《易經》第一章就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你能相信這一點嗎?」

原文:

余信其言,拜而受教。因將往日之罪,佛前盡情發露,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條,以報天地祖宗之德。

【AI解讀】我相信了禪師的話,向他拜謝並接受教導。於是,我將過去的罪過在佛前盡情懺悔,寫了一份疏文,首先祈求考取功名。我發誓要行善三千件事,以報答天地和祖宗的恩德。

原文:

雲谷出功過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記;善則記數,惡則退除,且教持準提咒,以期必驗。

【AI解讀】雲谷禪師拿出一張「功過格」給我看,要求我將每天所做的事逐日記錄:行善的事要記下數量,做惡的事則要除去。他還教我持誦準提咒,期望能得到驗證。

原文:

語余曰:符籙家有云:不會書符,被鬼神笑;此有秘傳,只是不動念也。執筆書符,先把萬緣放下,一塵不起。從此念頭不動處,下一點,謂之混沌開基。由此而一筆揮成,更無思慮,此符便靈。凡祈天立命,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

【AI解讀】禪師對我說:「符籙家有一句話:『不會書符的人會被鬼神嘲笑。』這裡有個秘訣,就是不動念。當你執筆畫符時,首先要放下所有世間的牽掛,內心不生一絲塵念。從這種念頭不動的境界中,下第一筆,稱為『混沌開基』。從這開始,一氣呵成,不加思索,這樣符就會靈驗。凡是祈天改命,都需要從無思無慮的狀態中去感應。」

原文:

孟子論立命之學,而曰:夭壽不貳。夫夭與壽,至貳者也。當其不動念時,孰為夭,孰為壽?細分之,豐歉不貳,然後可立貧富之命;窮通不貳,然後可立貴賤之命;夭壽不貳,然後可立生死之命。人生世間,惟死生為重,曰夭壽,則一切順逆皆該之矣。

【AI解讀】「孟子講述立命之學時說過:夭折和長壽是不變的。夭與壽看似變數很大,實際上本質相同。在無念無想的狀態下,誰能分辨夭壽呢?同理,當我們內心不動時,豐收與歉收也沒有差別,這樣才能立下貧富的命運;窮困與通達無差別時,才能確立貴賤的命運;夭壽無分別,則能掌握生死的命運。人生在世,生死是最重要的事情,夭壽包含了所有的順境與逆境。」

原文:

至修身以俟之,乃積德祈天之事。曰修,則身有過惡,皆當治而去之;曰俟,則一毫覬覦,一毫將迎,皆當斬絕之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實學。

【AI解讀】「修身是為了等待天命的改變,這是一種積德祈求天助的行為。所謂『修身』,就是指人身上有過惡,必須全力治之、除之;所謂『等待』,就是任何一點妄想、期待都應該徹底斬斷。到了這個境界,就達到了先天的純真狀態,這才是真正的學問。」

原文:

汝未能無心,但能持準提咒,無記無數,不令間斷,持得純熟,於持中不持,於不持中持。到得念頭不動,則靈驗矣。

【AI解讀】「你還無法達到無心的境界,但你可以持誦準提咒,不計數量、不間斷。等到你誦得純熟,在誦持中達到無心的狀態,則會在無心中自然地誦持。當念頭完全不動時,便會顯現靈驗。」

原文:

余初號學海,是日改號了凡;蓋悟立命之說,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

【AI解讀】「我原本的號是『學海』,在那一天改名為『了凡』,因為我領悟了『立命』的道理,不願再陷入凡夫的俗見之中。」

原文:

從此而後,終日兢兢,便覺與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戰兢惕厲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毀我,自能恬然容受。

【AI解讀】「從那以後,我終日小心謹慎,感覺和以前大不相同。以前隨意放任,現在內心總有如履薄冰的警覺,即使在無人處也害怕冒犯天地鬼神;遇到有人憎恨或誹謗我,我也能平靜接受。」

原文:

到明年禮部考科舉,孔先生算該第三,忽考第一;其言不驗,而秋闈中式矣。

【AI解讀】「到了第二年參加禮部科舉,孔先生算我應考第三名,卻意外考了第一名;他的預測不準,但我仍然在秋試中中式了。」

原文:

然行義未純,檢身多誤;或見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為善,而口有過言;或醒時操持,而醉後放逸;以過折功,日常虛度。

【AI解讀】「然而,我的行善之心還不純潔,檢點自己也有許多錯誤;有時見到善事卻不夠勇敢去做,或者救人時心裡充滿懷疑;有時雖然身體力行善事,但口中卻說了過分的話;清醒時謹慎自守,醉後卻放縱自己。這些過失都損耗了我的功德,日子就在這樣的錯誤中虛度了。」

原文:

自己巳歲發願,直至己卯歲,歷十餘年,而三千善行始完。

【AI解讀】「我在巳年發下行三千善事的誓願,直到己卯年,歷經十多年,才完成三千件善事。」

原文:

時方從李漸庵入關,未及回向。庚辰南還。始請性空、慧空諸上人,就東塔禪堂回向。遂起求子願,亦許行三千善事。辛巳、生男天啟。

【AI解讀】「那時我正隨李漸庵進入關中,還沒來得及回向。庚辰年回到南方,便請了性空、慧空等上人在東塔禪堂做了回向。於是發願求子,也發誓再行三千善事。到了辛巳年,生下了兒子天啟。」

原文:

余行一事,隨以筆記;汝母不能書,每行一事,輒用鵝毛管,印一硃圈於曆日之上。或施食貧人,或買放生命,一日有多至十餘圈者。

【AI解讀】「我每做一件善事,就立刻記下;你的母親不會寫字,每做一件事,她就用鵝毛筆在日曆上印一個紅圈。比如施食給貧人,或者買下生命放生,一天有時會做十幾件善事。」

原文:

至癸未八月,三千之數已滿。復請性空輩,就家庭回向。九月十三日,復起求中進士願,許行善事一萬條,丙戌登第,授寶坻知縣。

【AI解讀】「到了癸未年八月,三千善事已經完成。我再次請性空等人在家中做回向。九月十三日,我又發願考中進士,並許下行一萬條善事的誓願。到了丙戌年,我考中了進士,並被任命為寶坻知縣。」

原文:

余置空格一冊,名曰治心編。晨起坐堂,家人攜付門役,置案上,所行善惡,纖悉必記。夜則設桌於庭,效趙閱道焚香告帝。

【AI解讀】「我準備了一本空冊,名為《治心編》。每天早晨坐堂時,家人會讓門役把冊子放在案上,記錄我當天所行的善惡,細細記下每一件事。晚上則在院子裡設桌,效仿趙閱道焚香向上天祈告。」

原文:

汝母見所行不多,輒顰蹙曰:我前在家,相助為善,故三千之數得完;今許一萬,衙中無事可行,何時得圓滿乎?

【AI解讀】「你的母親看到我做的善事不多,總是皺眉說:『我以前在家裡,還能幫助你一起行善,所以三千善事才能完成。現在你發願做一萬件善事,而衙門裡沒有多少事可做,什麼時候才能圓滿呢?』」

原文:

夜間偶夢見一神人,余言善事難完之故。神曰:只減糧一節,萬行俱完矣。蓋寶坻之田,每畝二分三釐七毫。余為區處,減至一分四釐六毫,委有此事,心頗驚疑。適幻余禪師自五臺來,余以夢告之,且問此事宜信否?

【AI解讀】「夜間我偶然夢見一位神人,我向他訴說善事難以完成的原因。神人說:只要減少田租一節,所有的善行便可圓滿了。寶坻的田地,每畝田租是二分三釐七毫。我曾經調整過,將其減至一分四釐六毫,確實有這件事,心裡感到驚疑不定。正好幻余禪師從五臺山來,我將夢告訴他,並詢問這件事是否可信。」

原文:

師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當萬善,況合縣減糧、萬民受福乎?吾即捐俸銀,請其就五臺山齋僧一萬而回向之。

【AI解讀】「禪師說:只要善心真誠,一件善事就可以抵過萬千善行,何況是為全縣減免田租,萬民受惠呢?於是我捐出了俸銀,請他到五臺山設齋供養一萬僧人,並為我回向。」

原文:

孔公算予五十三歲有厄,余未嘗祈壽,是歲竟無恙,今六十九矣。書曰:天難諶,命靡常。又云:惟命不於常,皆非誑語。吾於是而知,凡稱禍福自己求之者,乃聖賢之言。若謂禍福惟天所命,則世俗之論矣。

【AI解讀】「孔先生算我五十三歲有一場災厄,但我從來沒有祈求長壽,那一年果然平安無事,現在我已經六十九歲了。書上說:天命難以信賴,命運不會固定不變。又說:命運無常,這些都不是虛言。由此我明白了,所謂的禍福由自己決定,這是聖賢的教誨。如果認為禍福只由天命決定,那就是世俗的見解了。」

原文:

汝之命,未知若何?即命當榮顯,常作落寞想;即時當順利,當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貧窶想;即人相愛敬,常作恐懼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學問頗優,常作淺陋想。

【AI解讀】「你的命運如何,尚且無法確定。即便命中註定榮耀顯達,也應該常懷落寞之想;即便當下順利,也應該當作遭遇挫折來看待;即便目前生活富足,也應該常想貧窮困苦的日子;即便有人愛戴敬重你,也應該常懷恐懼;即便家世顯赫,也應該常有卑微低下的心態;即便學問淵博,也應該常想自己淺薄無知。」

原文:

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內思閑己之邪。

【AI解讀】「遠要想著弘揚祖宗的德行,近要想著補救父母的過失;上要想著報答國家的恩情,下要想著造福家庭;對外要想著幫助他人解決困難,對內要警惕自己的邪念。」

原文:

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閣一生。

【AI解讀】「一定要每天發現自己的過失,每天改正錯誤;一天不知自己的錯誤,那一天就沉溺在自以為是之中;一天沒有可以改正的過錯,那一天就沒有進步。天下聰明俊秀的人不少,但德行未能修成、事業未能拓展的人,都是因為因循守舊,荒廢了一生。」

原文:

雲谷禪師所授立命之說,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曠也。

【AI解讀】「雲谷禪師所教授的立命之學,乃是最精妙、最深刻、最真實、最正確的道理,應當認真研讀,努力實行,不要白白荒廢。」

了凡四訓: 第一篇 | 第二篇 | 第三篇 | 第四篇